韩晶(黑龙江省铁力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铁力152500)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126-02
【摘要】通过对184例子宫肌腺病临床分析,发现流产次数、避孕方式、产次、子宫内膜增生诸因素关系甚为密切。目前,此病临床确诊率低,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治疗上以切除子宫为主要手段。本文讨论了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注意正确使用避孕药具,减少清宫术等。
【关键词】子宫肌腺病发病因素预防对策
1资料分析
自1994-01~2004-12,在我院妇产科行子宫切除术的标本共137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有子宫肌腺病的184例,入院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61岁,有126例为40~49岁,占68.47%。
1.1发病率总的发病率为13.34%,与我国刘伯宁等[1]报道的子宫肌腺病的发病率13.37%相近。逐年发病率:X2=26.86,P<0.005,有显著意义,这表明本病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
1.2流产次数与肌腺病的关系可见,肌腺病的发病率随流产的次数增多而明显升高,X2=87.600148,P<0.005。在进行组与组之间比较时,每组之间的P值均小于0.05,有极显著意义。
1.3产次与肌腺病的关系,组与组间比较明无显著意义。
1.4避孕方式与子宫肌腺病的关系在进行组与组间比较时,金属环组与输卵管结扎组,金属环组与其他避孕方式组P值均小于0.05,有显著意义,其他组与组间比较时无显著意义。
1.5在184例肌腺病中伴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有28例,占15.22%,其中腺瘤样增生3例,有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变,即内膜间质见到有浆细胞浸润的为51例,占27.72%。而1195例非肌腺病的子宫标本,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病例为61例,占5.1%,未发现有腺瘤样增生,有子宫内膜炎改变的为139例,占11.63%。
2讨论
子宫肌腺病是指生理状态的子宫内膜组织在某种机制作用下,异位于肌壁层,但未超越子宫体范围。异位的腺体及间质周围伴有增生的肌纤维。本文184例是按肌层内的内膜病灶距离内膜基底层一肌层交界处一个低倍视野以上的标准诊断的。肌腺病的发病原因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3]是某些因素破坏了基底层对反向的粘膜生长的抵制作用,而导致内膜向肌层内生长。就本文资料的综合分析,与肌腺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①宫腔内手术增多。从表2可见流产次数的增多与发病率升高甚为密切。可能临床医生清宫时,唯恐清宫不彻底,过度搔刮以及由于流产后导致的子宫内膜炎症,造成了基底层严重破坏,而导致了子宫内膜反应生长从而发生肌腺病。②宫内节育器的使用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和慢性炎症,刺激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发生肌腺病。③高雌激素水平可诱发子宫肌腺病。早在1935年就有人证明大量雌激素可诱发小鼠子宫肌腺病[2,4]。本文184例肌腺病中,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有28例,占15.22%,明显高于非肌腺病病人(占5.1%)。并且在肌腺病病人中有3例伴有腺瘤样增生过长。另外在用药避孕的病例中,肌腺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输卵管结扎和其他避孕方式(安全期、安全套)避孕。此外,本病的发生主要在40~49岁绝经前期。以上均提示肌腺病的发生和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密切的关系。④文献报道肌腺病的发生与产次的增多有关[5]。本文184例统计分析,肌腺病发病率的升高与产次关系不明显,与国外报告不同。但我国的岳琏[6]对1973~1987年间484例按不同年代作了发病率的对比,未见明显差异,认为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多胎有关。
目前,子宫肌腺病的术前确诊率仍较低,B超和腹腔镜对肌腺病的诊断帮助不大[1],程爱兰[7]报告B超诊断符合率为23.86%,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药物治疗效果也不肯定,所以手术切除子宫仍是最主要的诊断方式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故在目前诊断准确率低和没有很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情况下,预防本病的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从本文184例资料分析可见,因计划生育实施,
该病的发生已与产次无明显关系,但因人工流产增多,金属环的应用又使本病发病率升高,尤其是流产。故目前我国对已生育2胎以上的妇女最好采用输卵管结扎避孕。采用金属环避孕时应选择好适当大小的避孕环,手术不宜粗暴,以免过度损伤子宫内膜和过重的子宫内膜炎症,对避孕失败需作清宫手术者,临床医生尽量不要过度搔刮,避免损伤基底层内膜,从而减少肌腺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伯宁,等.子宫肌腺病临床误诊原因探讨.实用妇产科杂志,1993;9:315.
[2]周应芳,等.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8:502.
[3]陈忠年主编.妇产科病理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6.
[4]MoriT,sihgtripopT,kawashimaS.Animalmodelofuterineadenomysis:isprolactinapotentin—ducerofadenomyosisinmice?AmJObstetGynecol,1991;165:232.
[5]ShaikhH。khanKS.AdenomyosisinPak—istaniwomen:fouryearexperienceattheAgakhanUniversityMedicalCentre,karadhi.JClinPathol,1990,43:817.
[6]柯应夔主编.临床妇科学.第一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49.
[7]程爱兰.子宫肌腺病误诊原因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