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通力嘎宝龙(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蒙医“胃虚病”是蒙医特有的病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从概念、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上应用蒙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蒙医胃虚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336-02
蒙医“胃虚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蒙医学对其临床证候,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现代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使其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蒙医“胃虚病”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概况综述如下。
1概念
1.1蒙医“胃虚病”系胃功能衰弱而水谷不化的疾患,或称胃衰。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胃寒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缓慢,易反复发作[1]。
1.2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气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2]。
2病因
2.1蒙医学认为,胃虚病主要病因为巴达干赫依互结寒盛,挫伤胃火,致饮食不化所致。食无定时,过食生冷而不易消化之物,长期劳心过度或过饱过饥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2.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调查报道在FD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再者胃镜检查结果提示约半数FD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由此而引起的慢性胃炎,但研究至今未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慢性胃炎与FD症状有明确的相关性。
3临床表现
3.1蒙医“胃虚病”主要表现为食物不消化,胃部胀满,嗳气频作,呕吐白沫或食物,吐后觉安,体虚神萎,得热则舒,遇寒加重。颜面苍白,消瘦,出现黑便等症状。临床辩证分为赫依盛型、巴达干盛型。
3.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
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以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经年累月,程持续性和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根据特点分为溃疡型(上腹痛为主)、动力障碍型和非特异型。
4诊断
4.1蒙医“胃虚病”主要除了消化不良症状以外无出现其他疾病的症状来确诊。
4.2FD的诊断标准:(1)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以上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2)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直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胃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3)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4)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5)无腹部手术史。
5治疗方法
5.1蒙医“胃虚病”的治疗原则治疗宜以祛寒、助火、健胃为原则。药物宜以诃子十二味散为主剂,红糖水送服;亦可选用石榴六味散。如巴达干盛则宜光明盐六味散红糖水送服。赫依盛型则宜广木香五味散黄油水送服。外治可酌情选取剑突,调火赫依穴艾灸、火针。饮食调理宜易消化柔润之品,忌用不易消化重凉性食物[1]。
5.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
5.2.1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
5.2.2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1)抑制胃酸分泌药。(2)促胃肠动力药。(3)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4)抗抑郁药。
6小结
从症状,临床表现来看蒙医“胃虚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大致相同,但从诊断标准来看就体现了蒙医西医两大医学系统的不同之处,蒙医概念术语比较多义,笼统,模糊,涵盖面广。西医学术语比较单义,明确,精确。
治疗原则上蒙医主要原则是祛寒,助火,健胃,虽然病因诱发因素上提过劳心过度但是治疗上没有针对精神方面的药物,而西医除了对症治疗还注重精神症状。所以蒙医对该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治疗药物方面蒙药是天然药材为主,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配置的时候考虑到人体的体质特性,药效是从治本的方向出发,这也是药效缓慢的原因所在。西药是化学合成的产物,针对病症的一个或几个表现有针对的治疗,不考虑人体其他方面的因素,所以对人体其他方面造成一定的伤害。蒙医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合并针灸治疗,而且效果显著,这点是西医做不到的。
综上所述,蒙西医两种理论系统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相信随着传统蒙医与现代医学融合加快和蒙医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胃虚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蒙西医结合诊疗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策•苏荣扎佈主编.蒙医内科学[M].民族出版社,1986,369~370.
[2]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