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临床观察

/ 1

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临床观察

谢赣平孙小波

杨宗鑫(湖北广水市中医院麻醉科湖北广水432700)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153-02

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年龄小、时间短,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生理、药理特点使得其麻醉存在一定的操作和管理困难。我们采用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或Ⅱ级,12个月~6周岁行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的患儿40例,体重在20kg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行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B组行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加术中静脉维持。

方法两组术前均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入室前肌注氯胺酮4~6mg/kg、阿托品0.02mg/kg、咪达唑仑0.05~0.1mg/kg。入睡后抱入手术间常规面罩吸氧,开放静脉,持续监测BP、HR、RR、SPO2、ECG。A组患儿取左侧卧位,双髋屈曲定位骶骨裂孔,用5ml注射器接7号针头,垂直进针,刺破骶尾韧带后,斜向头侧与皮肤成20°~30°角进针2~3mm即进入骶管腔:⑴,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剂量为1ml/kg,⑵平面固定后开始手术。B组以同样方法肌注诱导,术中根据情况间断静脉追加氯胺酮1~2mg/kg,至手术结束。

观察指标记录手术开始及术中MAP、HR变化,并观察术中体动次数、苏醒时间、不良反应。

2结果

两组麻醉,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A组骶管穿刺均为一次成功,阻滞平面T8~T10,无一发生全脊麻或局麻药中毒。两组MAP均有波动。A组HR波动显著小于B组。A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B组。

表1两组患儿术中MAP和HR的变化

组别例数MAP的波动值(mmHg)HR的波动值(次/分)

A组2016±1515±10

B组2023±1425±15

表2两组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

组别例数苏醒时间(min)不良反应(例)

体动呕吐

A组2010±1020

B组2035±1552

3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较为常见,氯胺酮因其显著的体表镇痛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此类手术麻醉。但氯胺酮对腹膜及内脏牵拉的抑制较差,且分泌物增加。在高气道应激反应患儿或浅麻醉时,易诱发喉痉挛、支气管痉挛。A组采用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的方法。在肌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患儿安静入睡,加之小儿骶骨裂孔标志明显,骶管穿刺成功率高,但应注意操作须轻柔,避免进针过深。本组采用7号针头减少了穿刺损伤和并发症。小儿骶管阻滞镇痛完善,呼吸循环稳定对应激反应阻断较好。氯胺酮由于对内脏镇痛效果差,往往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满足手术需要,加大剂量后其呼吸抑制、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所以B组出现不良反应率高,苏醒时间明显延长。总之,氯胺酮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清醒质量高,而且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术后镇痛,大大减少了氯胺酮麻醉引起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围术期安全性得到提高,经济实用,是基层医院小儿下腹部手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Miller′sAnesthesiaBernardJ.Dalens.米勒麻醉学.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748.

[2]PeterF.Dunn.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第7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