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骥荣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300193)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推拿配合针灸和单纯推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显效率78.34%,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显效率61.66%,总有效率93.33%。两组在治愈显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34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主要是指椎体间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压迫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神经根所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综合征,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多归于“痹证”范畴。自2011年以来,笔者选择无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和不合并严重椎管狭窄,突出物直径小于17cm的患者作为非手术治疗适应症,采用手法并结合针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推拿配合针刺组(观察组)和单纯推拿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6-70岁,平均51.87岁;病程7d至9年,平均10.06个月。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32-70岁,平均48.36岁;病程3d至7年,平均8.2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按符合胡有谷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3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推拿针灸综合治疗,先推拿再针灸。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疗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每1个疗程后休息1天。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具体方法如下:
1.3.1推拿疗法①患者俯卧位,从上端骶棘肌开始顺序缓揉而下致骶部,反复2~3次,术者双手同时顺揉,逐掌迭压而下,其作用为理筋缓解肌紧张,为准备手法;②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与中指在患者腰4~5间隙处徐徐用力深压,患者多有酸痛感,在脊柱侧弯凸侧腰三角处摸寻棱形结节,压之锐痛,术者顺结节徐徐揉之;③患者俯卧位,术者自腰骶部开始衔接而下,先按臀沟,然后再按坐骨神经走行方向,顺揉到足跟部,反复三次。术中在臀沟中部、腘窝中部、小腿后外侧,术者双拇指叠合按压少倾,以患者有胀痛感为宜;④术者右手托住患者右股骨下端前面,左手按住腰骶关节斜形搬按,有时可闻及下腰椎部关节响声,同法左侧;⑤患者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左下肢上部,术者右手推住患者右髋骨后外缘,左手按住其右肩前部,两手相反方向用力旋转,可闻及下腰椎部关节响声,同法对侧;⑥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术者扶起双膝,使腰骶部左右摆动,并分别向双侧极度斜形扯动;⑦患者仰卧位极度屈髋屈膝,术者用力按压其双膝,然后握其双踝向下拉伸,此法松解腰肌及腰椎关节,患者自觉舒适,为结束手法。每日1次。
1.3.2针灸疗法取双侧环跳、秩边、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华佗夹脊穴等穴。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选用25号3寸毫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将药用艾条点燃,于华佗夹脊穴处用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患者产生舒适温热感为佳。每日1次。
1.4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诊断疗效标准[2],结合临床具体情况,拟订疗效评定标准如下:
①治愈:症状和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日常工作和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②显效: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或大部分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③有效: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改善,但仍然存在,随访半年以上未加重;④无效: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无改善。
2结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对比情况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显效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60252211278.34△96.67▲
对照组60201719461.6693.3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经治2个疗程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愈显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手法治疗LDH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物力学方面:手法可恢复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利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水肿的消退。使错位的关节复位,减少结缔组织增生,恢复腰椎生理曲度,纠正脊柱侧弯,使软组织应力增加,并使脊柱本身压力减轻,软组织支撑和保护脊柱的稳定作用增强,重建脊柱的力学平衡[3]。②循环方面:手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保证局部营养物质的供给,促进代谢产物排泄及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从而减少对神经纤维的刺激,使相应的血管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③手法还可调整脊柱顺应性,松解肌痉挛。改善和修复椎旁肌肉的功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创伤椎间盘的修复。
针刺直接作用于腰椎病变部位,起到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作用,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从而收到良好的疗效,是治疗本病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另外,针刺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增加病人疼痛的耐受程度,降低痛觉的敏感性,从而使因腰椎生理曲度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针刺留针期间加用灸法治疗,具有温通经络、消肿散结、祛湿逐寒的作用,通过针身直接传热到病变部位,对于消除神经根水肿,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有着很好的效果。
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仅是机械压迫因素,有可能产生无菌性炎症,缺血,平衡失调等。因此,目前非手术治疗的趋势是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任何一种治疗都必须确诊,辩证施治,作为医生必须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次治疗,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失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81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姚新苗,章明,季秋建.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及其机理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3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