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合作探究凸现课堂灵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领合作探究凸现课堂灵性

赵永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赵永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个人思考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开展同伴合作,充分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去解决个人思考探索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其重要标志是学生的自主、合作、竞争、发展。教师只要在新课理念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智慧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去组织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就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灵性。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交流合作,体现竞争性

历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内容庞杂,历史久远。而我们在有限的课堂内,要使历史教学达到“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目的,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除了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更要注意其情境性。因此,向学生提供一种新情境,让学生扮演一种新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在学习宋元文化中的科技成就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把每项科技成就中的代表性图片、人物头像等直观课程资源布置在教室的适当位置(或放在前面,或悬挂在四周),再稍加装饰,把教室模拟成“宋元科技馆”。告诉同学们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使外国人很景仰,有一批国际友人来科技馆参观,请同学们当一次导游,把宋元科技成就介绍给他们。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及其他资料,开展交流合作,最后评出最佳导游和最佳小组。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如身临其境,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特别强。有的小组做了细致分工,有的小组扮演的惟妙惟肖,有的小组甚至用双语对话……这样以来,学生参与着,快乐着。在快乐中了解了历史,在参与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异质分组,分工合作,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公开课、研究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合作讨论式的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的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讨论仍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宣布小组讨论,几个人一组,每人一张嘴,谁也听不清在说些什么。甚至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的,造成组织上失控。几分钟后老师喊停,学生举手发言。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任何实效。那么,怎样突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首先,分组方式必须有明确要求。小组的划分应按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即实行异质分组。这就为小组之间的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的同质又为全班进行小组竞争打下了基础。其次,小组内合作还必须建立明确的分工,如谁来组织,谁来发言,谁来记录等。还以“宋元科技成就”一课为例:在小组合作时,分工极细。组内谁当导游,谁策划导演,谁扮演角色,谁组织语言都得到落实。有的组甚至还有负责化妆服饰的,负责评判挑毛病的等等,不一而足。正因为如此,才使这节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这样就抹杀了合作学习的最突出价值。

三、巧妙设疑,激活合作,突出探究性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欲望,再及时组织讨论交流,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就能激活合作。如讲到“戊戌六君子”事件时,我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向学生说明,当时的谭嗣同完全可以向康有为那样离开。同学们听完,满脸疑惑。抓住这一契机,我立即出示问题:“你对谭嗣同的‘去留’问题是怎么看的呢?假如你是谭嗣同会怎样抉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气氛热烈。最后形成以下几种观点:有的认为留下来不可取,是为光绪帝一人留,而非为国家、民族;有的说他有点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白白送死不值得;有的认为他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更多的中国人,“舍生取义”,值得我们学习;有的综合两种观点,认为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就好象愚公移山那样,完全可以把家搬到山前,而没有必要把山移走,这不现实。尽管同学们的有些观点值得探讨,但新课改重结论,更重过程。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交流体验,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适当评价,引申合作,保持延续性

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会出现观点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结论,这种现象在初中学生身上更容易出现。作为教师,应如何面对?我认为,教师应容忍、尊重学生的观点,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多加肯定,及时鼓励。哪怕是错误的观点,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评价。别忘了,他们是学生,课堂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正确的应该是激励、点拨、引导,提出问题的关键,组织学生再次合作,引深探究。由于受时空的限制,课堂上或许不能完成,哪怕组织课后讨论,也不要把观点直接交给学生。例如在讨论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我本以为学生会讨论出已成定性的结论,没想到貌似肯定的结论会被学生质疑。尤其是对陈独秀右倾错误的认识差异更大。有的组提出:共产党力量弱小,想取得革命领导权,国民党答应吗?还有的组提出: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能归罪于陈独秀一人,党内其他领导人责任更大。……这些问题很难立即给予肯定答案。但我仍感到欣喜,及时的对学生进行一番激励性评价。恰巧课堂时间已到,趁机布置每组同学课后继续合作,完成一篇体现本组观点的小论文。从上交的作业看,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科学。

总之,合作学习方式的恰当运用,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增长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把握教学艺术。就能让历史课堂变的丰满、亮丽、充满情调、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