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技师学院,434020)
摘要: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其核心内涵与“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强化技能训练,由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职业价值追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学生具有匠心之基,方能由技进道。本文从几个方面基本阐述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价值追求的意义,拟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技能训练;工匠精神
一、完善与创新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体现工匠责任
我国从1990年全面开始实行双证制至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职业实训技能课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从最开始的章节式,到后来的单元式,再到的模块式,再至项目式,再至现阶段的任务驱动式等等。教材的开发应用除了结构形式的变化外,其内容层次、难易程度、布局分工等无任何变革。这种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的开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能训练的效果与安排。如何完善与创新实训技能课程内容,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责任与追求。
基于以上思考,作者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化学工业出版社委托,负责开发和主编了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规划教材——《数控车工技能实训》(2011年9月出版)与《看视频学车刀的使用与刃磨》(2018年1月出版)。现将基本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摈弃繁、旧、难的内容,在编排上,通过图表(实景、立体图文配全),解析动作要点,将加工实战操作技能步骤中复杂的结构与细节知识简单化,达到了读图学习技能知识的目的.其次,依据技能考核鉴定点设计,引入典型零件,突出加工编程为主导,目的明确,图样、准备清单、检测评价完整齐全,双色合理运用,重难点一目了然,在些基础上举一反三,步步提高,达到熟悉贯通,从而扩展学生加工编程视野。并在教材中归纳总结,对操作中“不宜做”、“不应做”、“禁止做”和“必须注意”的事情,以反向思维,在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基础上,加以具体的说明和表达,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再次全新引入零件加工视频,二维码扫描观看,体验实战加工场面,以适应掌握对更多零件的编程方法。
二、技能训练贯穿德育培养,体现工匠态度
首先是安全文明教育,它直接影响到人身安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操作使用设备和工、量具的使用寿命与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与纪律性,教育学生经常保持机械设备和工、量具等的良好状态,加强维护保养,不断改善实训条件,积极采取安全技术措施,认真贯彻“五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做好“三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放过、措施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是安全文明教育的内容,也是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内涵。
其次是专业思想教育,这是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本专业、本工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你若不喜欢它,就不会把你的感情、精力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只有喜欢它,才会让自己满意,这样人家才会满意。可以想象,一个十分热爱本专业的学生,不但在校学习期间会成为一个好学生,就是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也会成为一个好的技术人员。因此,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但要注意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变化,避免空洞说教。
三、强化技能训练水平,体现工匠修行
工匠精神的修行在于技能训练的过程,这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外部营造。
1.以训促赛,以赛促学,分层施教,创造工匠意思
以学生个体之间的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等分层次。对每一组(不同层次)确定一个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
我带过的201401车工班,他们中有三个是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个是华中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还有一是黄石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在给他们上课时,这几个学生能跟随我很快掌握专业理论与实习技巧,其他学生,我都是先将本次训练课题的全部操作动作要领以每个工位为单位进行示范一次,然后再手把手的教一个工位上的一个学生一次,最后将整个操作过程以及步骤,应用图、文在黑板上板述出来,再一个工位安排一个学生,听我口令,一个步调,按图、文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进行操作,以达到全面掌握。
2.做好企业项目训练(产学结合),创造工匠氛围
1)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做”的能力,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2)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摒弃对知识的分析,根据工作岗位构建典型的任务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将企业的产品,从简单到相对复杂拿到学校,按生产工艺过程让学生进行粗、半精加工。
3.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创造工匠内涵
1)加强各职业院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借助外校、企业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优势,在需求引导、利益驱动、资源共享的机制建设中,疏理校企合作的内容,邀请企业师傅、工程师、专家、高管到学校兼职或讲座,教师到企业实践等,以更新培训内容,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
2)完善学科评价机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夯实理论基础,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工作流程,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胜任工作。校企合作才能找到契合点,并长期推动下去。学校之于实习单位,也不再是一个硬塞实习生的角色,而是能助推企业发展的人才供应站。
结束语:
阚雷在《别因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中说道:“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西民.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J].时代教育,2011(5):159-159.
[2]高丽英.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职业,2008(3):106-106.
[3]孙黄初,张丽霞,丛培鑫.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培养职业型人才[J].中国科技信息,2004(24):140-140.
作者简介:王兵,荆州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专业方向:机械加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