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摘要:在会计学领域讨论环境问题的历史还不长。自八十年代起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分支而兴起并逐渐扩大影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一些国际组织积极推动环境管理、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制订和发布有关规则或标准。会计学界在环境信息,特别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对近几年的环境会计理论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结合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情况,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环境会计;历史;发展;研究方向
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发展
近几年的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理论基础、拓展了环境会计相关技术和方法,并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是可持续视角的发展。近年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解释偏重于宏观理论构建,主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关注的是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相关文献主要阐述了可持续会计的定位、作用和动机,强调了非财务信息和管理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只指出了可持续会计是环境会计的延伸和发展方向,并没有阐明可持续会计与现有环境会计在操作层面上具体有哪些不同,也还未明确提出可持续会计的具体框架和体系。
其次是信息披露视角的发展,近年来环境会计文献中发展了许多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将这些理论分为两类,并分别定义为自愿披露理论和社会-政治理论。其中,自愿披露理论认为企业自愿披露信息的目的是因为环境业绩能向股东传递信息。他们利用客观的环境业绩作为传递信息的途径,期望环境业绩披露的内容能与环境业绩正相关,并希望将企业的环境策略通过环境披露传递给股东。
二、国内外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比较
在1929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系统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随后于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发布了一份题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文件,对国民经济环境核算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这里,环境会计被应用于宏观经济领域,核算的对象实际上是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方面。
美国环保局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会计计划”,并于1995年发布了一项重要的指南性文件:《对环境会计—一项企业管理工具的介绍:主要概念和术语》。尽管该文是从“环境会计作为一项服务于企业内部决策的管理会计工具”意义上进行的探讨,但文件同时指出:“环境会计”这一术语有多种含义,可以在国民收入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种不同的背景下运用。
我国社会各界对于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将环境因素包括进来已经达成了共识,并启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比如:1988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的《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该项目主要侧重于探索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人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与方法;19%一1999年,北京大学应用“投人产出表”基本原理,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中国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核算,该研究侧重于对“中国经济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国家环保局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小组依据世界银行“扩展的财富”的思想和计算方法,分别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该研究主要侧重于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人国民资产负债体系的途径以及实际操作方式等。毋庸讳言,这样的研究体现的是上述西方国家宏观环境会计的实质内容。但是,由于相关研究人员的知识领域主要在宏观管理方面,因此,冠之于“环境会计”就显得非常勉强。
三、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虽然环境会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人们对环境会计的具体概念与本质却有不同的认识。多数学者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及学科属性等方面来定义和认识环境会计;有的学者则在前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也有学者简洁地将环境会计表述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这一说法是学者们在阐述环境会计的概念和本质时引用得最多的,或许它也就体现了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的精髓之所在。
环境会计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把环境会计对象界定为是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以及能够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那部分环境空间、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另一些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环境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
关于环境会计的要素主要有“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四类观点。“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二是包括是环境成本、环境收入和环境会计收益;三是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四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四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有的认为包括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有的认为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还有人认为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也有人持“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只不过它们应包含资源环境内容。“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环境会计突破了资金运动范畴,引入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以弥补传统会计对于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我们只需将原有各要素作适当的调整,并扩展其外延后作为报告的补充即可,因此,重新界定建立环境会计要素大可不必。
四、环境会计相关不足及展望
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从已经具有的成果看,大多数论文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而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时,写一两文章后就再不探讨,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系统研究,因而,难有一定深度的力作问世。在研究方法上,属于规范性研究的文章较多,实证性研究的文章较少。
另外,从目前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上看,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研究理论性较强的环境会计理论,诸如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具体的研究。如很多论文在谈到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时,只是简单地提到环境会计计量要结合应用会计学现有的计量方法与环境学的技术评价方法,并简单罗列市场价值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市场法和调查评估法等,但并没有对这些方法在环境会计中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大大削弱了这些方法的实用性。此外,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明,杨新华.2002.论环境成本及其会计处理.上海会计
[2]陆玉明.1998.关于“绿色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财贸经济
[3]罗新华,何莉萍.1999.对绿色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界定.当代财经,
[4]蔡岩兵.2001.企业环境会计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5]郭晓梅.2001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因素纳人管理决策中.厦门大学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