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茜
上海大学上海市201800
摘要:作为对于企业的一种补偿,政府补助是来自于各级政府对于各类企业各种形式补助的总称。经过法定的程序,企业获得政府的补助后,应当按照特定的方式使用资金,并做好相应的会计记录。如今,市场经济下,企业存在混淆政府补助和资产、收益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政府补助调节自身的利润记录。为此,本文提出下列具体的举措,对于企业的上述行为进行一定的监督。
关键词:政府补助;问题成因;会计监督;对策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力量,在市场主体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府补助是政府参与微观市场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对于企业自身的运行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地方政府对于当地企业提供相关的补助成为遍地开花的现象,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效果可以为政府创造相应的税收,并解决当地的就业、服务的提供等各类问题。然而,市场经济下对于企业的诚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企业利用政府的补助来调节自身的利润问题应当获得规制。本文对于规制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对策分析,以期使得政府补助制度更公平地促进我国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补助准则的局限性
新的政府补助会计准则的规定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应对企业错综复杂的情况,政府背景的存在使得企业对于政府补助存在相当的依赖性,地方政府自身也存在间接管理的不规范的行政行为。部分企业在自身利润不佳的情况下,往往利用政府补助来弥补自身的亏损;审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缺位容易引发企业在政府补助会计记录的随意性。
2、政治关联效应
企业的性质及其所处行业的不同可能导致政府补助效率的差异化,企业的规模与政府的关注程度成正比。政府关联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政府补助和企业业绩,政治关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近年来《会计监管风险》指出:政府补助在公司的利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成为会计监管工作日益关注的热点。企业在政府补助的相关管理上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良好信誉的建立。
二、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分析
1、混淆政府补助的内涵
我国政府补助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在企业不能有效地促进条件成就时,补助将会被收回。企业应当将此项补助纳入“专项应付款”。当符合特定的条件时,再作为自身的收益进行预算。现实的情况是:企业为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将无条件的补助界定错误,甚至将此项补助作为资本公积,对于企业的利润有了一个很好的掩盖作用。
我国政府的补助包括财政拨款、贴息、税收的返回,企业实务中,政府补助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政府补助的多样性给企业的会计处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企业既没有对于补助进行井井有条的明细,也没有对于补助的有关信息进行合法合理的披露。
2、利润记录具有随意性
相关规范性文件对于政府补助获得的收益做了一定的规制。但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有的微观主体随意混淆政府补助、资金和利润的关系,采取一次性的方式结算,以达到对于财务会计报表进行掩饰的目的,将政府补助作为调节企业利润的控制关键。由此在作出企业相关的利润记录时,主观上产生随意性,客观上并不符合真实的会计规律和准则。
审计监管力度的缺乏
随着企业扶持的纵深推入,企业通过国家政策的救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审计工作不断出现误差,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作为企业会计质量信息的试金石,但通过企业的信息发现,企业的会计记录并没有对于政府补助的各项条件进行严格的区分。同时因为审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信息,审计机构对于违反法定要求的信息视而不见。从审计机构的视角上看,政府监管力度的缺乏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补贴发放的随意性加大了会计记录的任意性,企业往往通过政府补助操纵利润,同时政府补助的程序和规制也缺乏相应的监管。
三、会计监督对策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政府直接或者间接控股的公司企业数量庞大,这无疑不表明我国政府与相关企业的关联利益关系。企业获得的补助成为多年来有争议的话题,如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政府对于企业的输血力度,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会计利用政府补助来操控利润信息成为重点关注的内容。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通过钻相关规定的漏洞来掩饰自身的亏损情况。这些企业一旦对政府补助产生依赖,从短期来看,可以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的局面,但从长期的视角上看,不利于促进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的构建。过度对于政府补助的依赖,从长期利益来看,必然会对企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1、会计记录真实性的量化检测
通过对于政府补助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严格的解析,通过相关的证据材料,认真的研讨政府补助的划分界限。对于企业获得的所有者权益和适当的政府补助的管理,要运用法定程序来区分,对于有条件的政府补助,要进行有条不紊的排查。
对于补助资金和收益的关联性进行有效地核实,进一步核实对于企业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和政府补助的相关内容是否具有客观上的联系。对于两者的关系应当进行有效地确认,对于已计入相关资产和收益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要进行认真地核实。例如,各部分已发生的项目支出大于政府补助的情形下,计入当期收益的政府补助只能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数额;其余部分应当计入“递延收益”科目核算;三是对于附条件的政府资助,在特定条件尚未成就的时候,企业为该项目所达到的成本费用或者获得的相关收益,都不应该将政府补助涵盖在该项内容里。
对于相关的政府补助的申请进行仔细地检查,同时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进行严厉的制裁,对于资助项目不匹配的情形要建立相关的“黑名单”制度,推动在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进行有效地诚信建设。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相关的财政体系系统,对于各级政府的财政补助的关键环节进行有力的监督。
2、完善我国的政府补助会计准则
(1)明确界定政府补助的范围
在我国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对于该项名词进行详细的界定,政府通过他方获得的资金能否划分为政府补助的范围依然是存在疑问的。通过他方进行资金的投入能否作为政府补助的指标,对此类问题的明细既有利于政府合法行政,又有利于对于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完善政府补助的相关确认信息
根据政府有权必有责的基础,对于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进行明确化,并划分政府补助的统一依据。对于补助的客体进行分门别类。
规范政府补助的信息披露制度。阳光作为最好的防腐剂,对于企业的政府补助信息的制度进行有效地披露,尤其对于企业的利润进行扎实的要求。
3、加强对政府补助的审计监管力度
企业的违规行为与审计监管力度密切相关。通过对于企业的外部审计监督不能判断企业是否运用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无意地操纵,所以,加强对于政府补助的审计有利于制止各有特色的违规行为,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力的监控,从而有利于保护社会的利益,实现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一。
企业应当尽其所有,会计师应当关注政府补助在会计报告中的展示,对于政府补助对于企业的自身利润是否产生重大影响,是否进行有效的公开进行合理的监督。以此多方面促进政府补助审计监督的有效落实。
结语:政府补助有利于企业自身的蓬勃进步,政府补助也是政府干预企业的手段之一。但政府补助背景下的会计扭曲化不利于企业展现真实的业绩水平,不利于公平的市场氛围的形成。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应当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公权力对于违反会计记录的行为应该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并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与政府、社会的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刘洋.企业政府补助会计监管研究[J]会计研究,2018(6)
[2]吴语.政府补助背景下的企业会计监督对策[J]金融研究2017(8)
[3]章风静.企业会计报告中的政府补助[J]经济界,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