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习水县大陆幼儿园5646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其创造性过程特征,探索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促进其思维成长。
关键词:中班美工区材料投放
一、美工区材料投放的重要意义
1.体现幼儿创造过程。美工区活动作为中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其作用不仅在于为幼儿提供游戏场所,同样也体现在幼儿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通过美工区材料的投放选择,幼儿将接触不同材质的材料,其对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也将有所不同,这便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思维偏向性,是教师引导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美工区活动了解幼儿创造过程,分析其思维发展趋势,进而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结合当前教学实际,促进其全面发展。
2.培养幼儿发散思维。众所周知,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直接体现,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间接反映,是将事物由整体分解为部分再由部分归纳为整体,通过比较分类进而得出事物属性与规律,进行有效概括的过程,而发散性思维则体现出幼儿多领域的联想能力,是影响其个人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幼儿在进行美工区活动时,其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都体现出其思维,象征着其思维发展趋势,是教师理解幼儿、引导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参考,对教师幼儿教育起着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3.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美工区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体现其创造过程,同样也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其个人素质。在进行美工区活动时,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其创造性过程中的行为,影响其对材料的使用,而在对新事物进行探索时,幼儿往往采取简单运用方法,对材料进行初步探索,这便锻炼其动手能力,促进其个人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对美工区材料进行选择时,教师理应选取较为轻便的材料,便于幼儿使用与操作,并时刻关注幼儿活动,以防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出现问题。
二、幼儿创造性过程特征
1.好奇心。众所周知,幼儿阶段是儿童好奇心最为旺盛的阶段,其创造性过程往往受好奇心影响而产生。当面对新事物时,幼儿的好奇心将引起其对事物的兴趣,进而引发其创造性过程的产生,这不仅是幼儿发展阶段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同样也是其思维形成过程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活动时,教师也可借助其好奇心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并将其与教育活动结合,以此达到思维培养的目的,促进其全面发展。
2.探索欲。在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幼儿阶段,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将逐渐转化为对事物的探索欲,引起其对事物的兴趣,促进其对事物进行探索,研究其使用方法与材质,这不仅是幼儿的本能,同时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特征之一。幼儿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其对事物的好奇心将引发其对事物的探索欲,从而激发其对事物的研究与思考,继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游戏性。众所周知,幼儿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游戏,其思维发展过程往往也是游戏学习过程的体现。在幼儿进行美工区活动时,受其好奇心的影响,其对事物的探索欲逐渐增加,并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体现,以此探寻事物材质及使用方法,这不仅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思维倾向,同样也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象征,是幼儿创造性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
三、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策略
1.生活化。众所周知,生活不仅是幼儿成长的环境,同样也是幼儿学习的环境,因此在对美工区材料进行投放时,理应选择适应生活的材料,使幼儿能够从材料联系日常生活,进而引发其对材料使用的思考,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将美工区材料与生活实际结合,同样也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使其熟悉生活前提下发展个人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不仅有效地推动幼儿思维的发展,同样也为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提供便利,是教师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存在。
2.主题化。通过不同主题活动材料的投放,幼儿将对材料产生更多的兴趣与好奇心,对材料的探索欲也将更加旺盛,这不仅影响着幼儿创造性活动的思维发展效果,同样也给教师指导起到参考作用,使其能够有效明确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并给予育儿帮助。在进行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也可借助美工区主题材料进行相应的活动引导,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其动手能力,以此推动幼儿教育的开展,提高幼儿个性发展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3.层次化。在对美工区材料进行投放时,教师理应注重材料的层次性,强调材料间的相互联系,关注幼儿自身年龄与个体差异性,选择适当的材料层次,以此适应幼儿整体。另一方面,教师理应时刻关注幼儿创造性活动过程,发现其个体差异性不同对活动的影响,以便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这不仅要求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材料的选取有独特的见解,是美工区材料投放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在对中班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时,其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提高其动手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中班幼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幽彤任务难度、材料结构和投放方式对幼儿计划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7。
[2]黄玉娇材料结构及投放方式对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