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规划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253000
本研究通过博山区城乡统筹规划实践,分析博山区山区特色,探索山区城乡统筹的路径问题。注重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乡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农庄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乡村有责,生态效益为乡村所用的生态优先战略;贯彻外引内聚,南北有别的差异化战略;打造公共服务生活圈,方便农民生活的设施配套战略;发挥山区特色、倡导乡村人口的有序、合理、高梯次转移,保障农民权益,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推进生产要素与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关键词:山地,城乡统筹,城乡规划
本规划从城乡联动和城乡公平的视角研究发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统筹城乡发展意味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力量共同建设城市,发挥城乡的双重推动力;统筹城乡发展不是单纯的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而是通过新的发展路径,盘活农村的存量资产,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博山区位于淄博市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从生态保护角度来看,博山区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是淄博市北部工业区重要生态屏障。从人居环境来看,博山区依山傍水,生态优良,气候宜人。从公共服务领域来看,博山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因此,本研究分析博山区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城乡统筹的动力机制上着手,研究乡村发展要素的促动,从农民权益保障着手,研究农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1.研究区域概况
博山区,淄博市辖区。位于山东省中部。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建县,1955年设立博山区,博山区总面积698平方千米,2012年,总人口45万人。博山区辖6个镇、3个街道、1个开发区。区政府驻城东街道。
2.山区城乡统筹的基础与障碍
博山区地处丘陵地区,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矛盾突出。城乡统筹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受山区地形影响,人口、资源分布地域差异显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交通配套地域差异显著。
2.1人口、资源分布南北差异明显,城乡统筹的基础南北分异
博山区的地形、资源、交通差异明显,导致南部地区人口稀少、以原始的商贸职能为主,经济发展缓慢;中心城区是博山区人口、经济集中区域,除商贸职能外还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从资源承载力来看,区域南北差异较大,北部资源承载力明显较强。
2.2居民点分布分散、乡村统筹如何便民成为棘手的难题
总体来看,居民点分布南北差异明显,南部经济落后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由于村庄建设活动缺乏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居住点分布散,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更为困难,加之教育、养老、医疗等保障滞后,这成为山区城乡统筹最大的障碍。许多村庄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有一批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遗址,但缺乏有效的开发与保护。
2.3生态保护压力大,土地开发面临瓶颈
博山区森林覆盖率达43%,人称“北国山水画廊”和“淄博的后花园”。博山区地处峰林地带,地形起伏大,城市建设应属于禁建区、退耕区;但是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特别是大量村庄建设用地分布在这一区域。
3.博山区城乡关系发展阶段判断与目标确定
3.1城乡发展阶段判断
我国城乡发展情况基本可以分数为城乡融合、城乡分离后期、城乡分离前期、乡育城市后期四个阶段。
乡育城市后期代表城市为巴中,基本特征是区域经济非常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很低,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城乡差异不大,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落后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并存。城乡分离前期代表城市为重庆,基本特征是区域经济水平较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差异较明显,处于城乡差异扩大阶段;当前城乡关系矛盾的核心是较为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并存,但市区自身不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有限;博山区基本位于这一阶段。
3.2统筹目标
博山区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关系以向城乡融合阶段发展为总目标,建设淄博市南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规划实现乡村发展的突破;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运转高效、便捷城乡;实现乡村公共服务有质的提高,切实保障农民生活。
4.城乡统筹战略
4.1生态优先战略:生态保护乡村有责,生态效益为乡村所用
博山区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乡村地区,作为生态屏障,需要有合理的生态保护格局,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塑造大量旅游资源,乡村地区旅游开发收入应列入三农资金库;此外,根据国家生态补偿条例,应享受生态补偿政策,补偿的方式和数量需要依法确定,但核心是要用到农民身上。重要生态区域作为生态斑块严格保护,通过生态廊道加强生态防护,确保生态安全;从地域上看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此外,加强城市与乡村的生态联系,规划绿道网络,为城乡居民所用。
4.2城镇化战略:贯彻外引内聚,南北有别的差异化战略
规划注重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分析表明,博山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区域商贸物流、工业化是博山区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人地矛盾与城乡差距是城镇化的根源动力;城镇扩展和新区建设带动城镇化迅速提升;行政区划调整明显促进了人口城镇化。
4.3设施配套战略:打造公共服务生活圈,方便农民生活
公共服务的分级辐射能力逐步消减,级别越多消减率越高,因此规划按照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构建乡村公共服务生活圈:通过对相邻的乡镇实行弱弱联合、强弱搭配,形成地域空间更大、人口数量更多的区域,弱化区域内的镇级公共服务设施,在其中的重点乡镇集中力量打造上规模、高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以重点乡镇公共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两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般需求有社区基层服务设施、高级需求有重点乡镇服务设施的一小时公共服务生活圈。
4.4特色塑造战略:发挥山区特色、民族特色,实现乡土文化的延续
为实现公共服务生活圈的配套实施,需要根据农村生产活动方式的要求选择生活圈中心,方便基层政府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中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生活圈中心的选择不仅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确保安全和民安,更需要保护历史文化村。规划提出,乡村发展要避免大拆大建,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特色,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城乡人居环境。依托山区特色和自然环境,发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服务等产业,建设为有特色的、适应当地文化的居住地。
5.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博山区城乡统筹发展障碍的分析与研判,提出了生态优先战略、差异化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打造公共服务生活圈的设施配套战略、特色塑造战略四大城乡统筹战略,以保障农民权益、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载体,推进生产要素与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课题,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策、民意诸多要素紧密关联,实现城乡统筹,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城乡统筹还任重道远,不是仅仅依靠规划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民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智伟新常态下的山地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以十堰市郧十一级路周边片区规划为例《城市建筑》,2015(30)
2、杜宽亮基于复杂地形的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山西建筑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