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威海市文登六度寺村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4

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威海市文登六度寺村规划为例

邓谢冬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53

摘要:在国家政策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美丽中国的重点及难点。本文首先剖析我国农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困境和挑战,然后提出破解风景区内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难题的出路与对策——美丽乡村和全域化旅游建设。最后,详述了全域旅游模式下,昆嵛山风景区内六度寺村的规划策略,以及解决目前村落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美丽乡村;全域旅游;村落保护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首次提出了“美丽乡村”的概念。乡村建设不仅要外表美丽,更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使“美丽乡村”这一概念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以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新时期要求,都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和促进。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薄弱,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大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

2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中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项目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归根结底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字面上来看,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保护的目的是村镇原始风貌的延续,而发展则是改变现状、挖掘价值。

气候、地质变化对传统村镇风貌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村镇的保护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传统村镇的从规模到设施都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同时传统村镇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可见发展也是势在必行的。

然而目前地方政府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认知不足,以村镇保护为目的获得财政资金,按着所谓的新村发展模式大兴土木,民居形式简单复制城市建筑,对传统村落进行面目全非的改建,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传统村落与普通的新农村不同,多样性的民居是村落的核心价值之一。采取新农村社区或美丽乡村式的建设,建设成排一模一样的城市建筑建设是不符合传统村落的保护的。现代化是进步的,但并非完全是正确的,传统村落建设盲目跟风现代化建筑风格,是极其不符合村落保护要求的。同时,商业化的过度发展侵蚀着传统文化,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如在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的引诱下,无节制地发展旅游产业,仅顾及眼前的利益,侵害了村落的传统文化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往工作成果的分析,本文总结出当前村镇发展中的主要三方面问题:

(1)点状开发为主、重建设轻规划

传统村落大都位置偏僻,或交通不便,或位于道路的尽端,区域的孤立一方面是村落保持传统风貌的有利因素,同时也是阻碍村落发展的不利要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村落个体为中心的开发模式屡见不鲜。各个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往往就村论村,缺少规划,特色严重不足,注重硬件设施建设,不注重总体规划和长期计划的科学制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相邻同质化项目之间的恶性竞争。难以满足多层次、多元性的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庄的进一步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认为它是一种点状模式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提升到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鼓励和保护特色、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度。

(2)忽略周边生态环境建设

传统村落的扩张会导致大量农田被侵占。部分传统村落居民为了增加可建设用地或种植经济作物,不惜随意砍伐传统植被。极大地破坏了传统村落植被类型的多元化,影响了生态环境。但是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或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时所展现的理解不统一。其中有些错误地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只是改善农村环境,展示给外人看,或者是为游客服务。并没有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停留在“改善农村环境”的低层次上,而应该提升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建设,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而开展起来。

(3)开发层次较浅,经营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美丽村庄建设仍以初级开发为主,以复制的方式开展旅游经营,局限于物质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狭小范围。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令人惊艳的“形象美”让人一见钟情,更要有“内在美”让人日久生情。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传统生产的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之中。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化这样初级层面的开发,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人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因此,本文研究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引入全域旅游概念。

(4)破坏原有乡村形态,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地方不考虑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简单地提出“旧村改造”口号。有的地方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盲目高起点、高标准,大搞整齐划一的高层住宅模式;有的“贪大求洋,新建小洋楼”,把一些依山傍水、古朴宁静的村落推倒重新规划,建设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欧式别墅,使传统村落格局风貌和乡土建筑遭受“毁灭性破坏”。

3全域旅游下的美丽乡村

3.1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升级,是在全面发展乡村社会经济的同时,创造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之美,挖掘具有乡村特征的原生态之美,保护好乡土历史传承的人文之美,这与全域旅游以“美丽”为触媒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笔者将二者结合,对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做如下定义: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是一种以旅游引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即以区域联动和城乡统筹为视角,旅游为主线,构建农业-景观-旅游-交通-村庄—生态—社区文化等美丽乡村建设体系。

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与传统旅游中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相比,全域旅游更能满足游客出行方式多样化、游玩目的个性化、旅游体验深度化和主题化等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域旅游扩大旅游生态圈的广度,通过空间上的各类景点建设,形成一个覆盖全域的开放式的全景式旅游生态圈,满足游客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挖掘旅游产业的深度,除了传统的旅游六大要素之外,增加“商、养、学、闲、情、奇”等新的旅游要素,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要求,最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平台,形成新业态。

3.2美丽乡村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环境,保护乡村生态之美。

全域旅游下的美丽乡村是具有原生态乡村特质和本土化地域特征的场所,规划中应全面梳理村庄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打造特色景点,形成山、水、田、园、村互融共生的和谐景象,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保证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

(2)完善建设管理,提升村庄环境之美。

只有为游客创造良好的环境风貌,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才能使游客身心愉悦。因此,必须按高标准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的现象。规划布局应充分尊重村庄原始肌理,在保护传承中实现村落的更新和扩展。同时,应充分注重本乡本土特色,研究现有建筑特点,提炼总结出要素和细节,并在村庄建筑和路灯、垃圾桶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得以体现。此外,要与地方政府高度配合,全程跟踪指导,以保证建设质量。

(3)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乡村生活之美。

全域旅游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文化、乡风民俗是农村发展的灵魂,传统文化、乡风民俗更贴近村民的生活、生产,更容易获得村民集体的认同感”,也是更容易让游客产生互动并寻找到“乡愁”情结的地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继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当地的民风民俗,保护传统的村落民居,构建熟悉的生活交往空间,提高村民的归属感,进而激发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创造出乡土生活之美。

3.3全域旅游下的美丽乡村发展策略

(1)全局统筹,实行统一规划。

全域与美丽实现的前提就是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组合成最有利于乡村发展和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整体产品,应从全局统筹的角度出发,定位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和特色主题,在特色定位的指导下,合理布局旅游要素,达到旅游全域化。

(2)因地制宜,乡村旅游主题化。

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复制,每个乡村因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社会文化、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不同赋予了其特有的资源,深挖自然、文化、民俗资源内涵,并科学地整合和组合资源,形成主题系列产品。

(3)构建“旅游+”,推动旅游全域化

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旅游+”,实现旅游全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杜绝过度商业化,确保美丽乡村建设。

在进行乡村景区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村民及外来旅游商进行培训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美的重要性。

4基于全域旅游下的风景区美丽乡村规划实施

4.1昆嵛山旅游规划背景

昆嵛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西北角,于1991年落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如图4-1)。昆嵛山不仅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至今,圣经山仍保有混元殿、三清殿、三官殿等众多道教遗迹。

图4-1昆嵛山旅游风景区区位图及各村的位置关系

结合各区市前期申报和调研摸底情况,围绕“三线一环”——即海景线、山景线、红色旅游线和环城带,初步选定了10个片区、20个重点村进行打造。其中的山景线是以文登区界石镇以梧桐庵、六度寺、三瓣石、宫家庄、软枣林以及新庄村为重点的昆嵛山腹地美丽示范片区。

4.2全域统筹、优势互补

为了在昆嵛山景区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以旅游引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应从交通全覆盖、景观带动产业以及村落保护的生态开发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交通方面,依据现有公路和地形,将六度寺、新庄及宫家庄村等村子连接起来,形成交通便利的有机整体(如图4-2)。规划时将村庄统一考虑,打造吃、住、行与观赏一体化的特色旅游线路。其中,一条东西向的主要道路是连接国道与无染寺景区的主要交通道,其间分别由南可至软枣林,向北可至梧桐庵及三瓣石村。

图4-2村庄间道路交通规划

其次,全域统筹,优势互补。各村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发展旅游资源,形成旅游资源相互结合、彼此促进的整体。六度寺村区位条件好,主要道路穿村而过,且是这几个村子中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村庄。其南北高差较大、生态环境良好,村内有千年古迹,是绝佳的禅修净地和生态旅游村。梧桐庵风景秀丽,樱桃产业有声有色。沿村向东北侧有一池水及一采石场,依据其自然景色和遗留的山体肌理,形成矿石书山等特色景点。软枣林村的民宅保存完好,房屋排列整齐、富有韵味。整体氛围静谧、乡村气息浓郁,是体验乡村生活的圣地。三瓣石村以村北侧山上三颗石头闻名,山势陡峭而富有特点,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绝佳的体验场所。村庄现以农家乐餐厅为主。因此,该村发展定位为户外运动休闲及农家菜体验为主。

最后,修复再现,活化提升。传统建筑的保留以及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结合,引入新科技,实现全域化旅游下的“旅游+”产业。

整体布局外,每个村落的规划方案需要从自身个性化的角度出发,以六度寺村为例,根据总体方案提炼的“山水特色、樱桃文化特色、道家文化特色”的特色元素,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依照统筹规划、分区定位、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下,六度寺村定位为以展现禅修文化以及特有兵营拓展活动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生态示范村,在设计中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融合与体现利用当地的特色建筑材料,结合遗留军营的建筑风格,打造独树一帜的特色小镇。

4.3六度寺规划方案

六度寺村位于昆嵛山主峰泰礴顶东南麓,现存原庙台、山门踏脚石、庙亭六棱立柱、残碑、朱元璋为住持和尚治正题字石刻等。它是山东省威海市昆嵛山区唯一以庙命名的村庄,耕地350亩,林地800亩,人口330人。

图4-3六度寺村分区布局

4.3.1多种经营模式共存

保护和延续六度寺村传统格局,融入发展的新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体系,改善原有的单一路径的现状,形成南北向由山向水的整体布局。村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材料,打造具有地方风情的建筑,公共空间彰显新农村生活状态的转型,将六度寺村塑造成为美丽“乡愁”,打造成为宜居的典范。结合当地的具体风貌情况,将六度寺主要规划为精品民宿区、樱桃采摘区、运动拓展区、生态体验区、高端度假区等六区(如图4-3)。

4.3.2保护与开发并存,再现当地特色

尊重并结合六度寺村现状肌理特点,将现有建筑的保存现状进行分类,分为四个现状等级,并依照不同现状制定相应的改造模式(如图4-4)。主要针对规划的精品民宿区和兵营运动拓展区。

第一类: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现状良好的石头房以及军营

第二类:有修复价值的建筑——部分遗留的军营

第三类:与当地风貌不符的建筑——后期建设的水泥厂以及废置砖瓦房

第四类:无保留价值的已有建筑——后期村民新建的临时性用房,阻碍视线与交通

图4-4六度寺村建筑现状等级划分

建筑保护与修复原则

1.建筑材料以自然材料为主,建筑立面材料禁止使用外墙瓷砖,门窗采用木色(木、仿木或木色铝合金)。

2.加强清理私搭乱建建筑,保持街巷通畅。

3.建筑立面风格以传统民居风格为主,杜绝风格异化建筑物和构筑物,如仿欧、无地域特色的建筑。

4.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工艺,注重体现当地文化,多选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来丰富建筑造型。

4.3.3河道修复,恢复生态景观

(1)增强景观游览性

对整条河道进行景观提升,节点打造,形成六度寺特有的樱桃花溪生态景观带。在流经民宿区的河流段,为保护当地植物及土壤,建设休闲茶室均与地面有高差,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地。采用木头材质为主,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另外,采用高架的方式,保护现有的土壤,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现有环境的破坏。现有石桥保留,作为遗迹。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高于此的桥,作为交连接。

(2)生态保护

当地特色物种保护,恢复水生态环境,打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村南部溪流水质良好,紧邻游客接待中心。将上游的木栈道延伸到南侧,可以避免行人穿过重要车行道,同时自然地向南侧水系景观延伸。沿走廊设科普教育专版,特色物种的认知。改造现有池塘,通过水生植物的搭配种植,丰富岸边景观,增强其生态性及滤水能力。利用高差,再现瀑布景观。

5结语

一直以来乡村建设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的村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规划自由发展、对传统建筑以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开发层次较浅。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尤其在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内的村庄,我们应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统一规划,使一定区域内的村子相互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吸引力,同时实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主要是针对风景区内的村落,对于其他地方和类型的美丽乡村规划还需要针对具体区域、地方特色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定制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2]谢广靖,刘爱华.大都市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探索—以廊坊市为例[[J].规划设计,2013,29(10):37-41.

[3]张志钱雨朦.美丽乡村的南京江宁样本.小康,2015(2):56-57.

[4]陈毛应,叶福明,叶辉.美丽乡村:中国农民的世代追求[J].今日浙江,2009(23):43.

[5]翁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

济,2011(2):93-96.

[6]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09(10):6-13.

[7]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8]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2011(5):113-116.

[9]郭焕成.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7).

[10]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