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让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更有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学为中心”,让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更有效

曹继光

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中学317006

摘要:近年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历史与社会这个强调记忆的科目也应当与时俱进,学科教师需要主动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练好“三大”功夫,即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加强“情化、趣化、美化”的教学魅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学为中心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有时候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辛苦备的课,学生们就是没兴趣?为什么很费劲地引导学生,但是学生们依然觉得这是说教?究其根本,是教学方式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未能跟上这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

一、以情动人,融洽师生关系,实行“情化”教学

“情化”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用自己的激情、温情、笑容带动学生,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一项重要的非认知因素,能够指引学生的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正面的情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创造性思维,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反面情感则会抑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外,还要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热情和情绪等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1.教师要把激情带进课堂。每节课都是无法推倒重来的教学过程,因此无论在家中、学校遇到多大困难,教师都应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状态走进课堂,以自己的激情去带动学生,使学生精神也为之振奋。以讲“历史性的转折”中的“阅读卡”为例,可以饱含激情地补充李大钊就义时的一番话:“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杀人是毫无用处的!”表达出李大钊在面对死亡时依然英勇无畏、始终信仰坚定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印象。

2.教师要把温情带进课堂。以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主题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先了解学生的实际,以关注学生为重点进行教学。教师除了在课前与学生谈心增进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外,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因素,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主动尝试与人共处、与人合作,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中引起学生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共鸣。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带动学生的情绪,用情感来驱动、诱导学生参与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就常常得到激发,“学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以趣引人,注入课堂活力,实行“趣化”教学

“趣化”教学,指的是以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兴趣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教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许多大家都对兴趣在教学中的意义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基于兴趣引导的目标,趣化教学方式的核心要义就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1.教师要把幽默带进课堂。一名优秀的教师通常也是一名“幽默”的教师。幽默不仅能够展现教师的灵敏反应,还能体现教师的乐观心境。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用幽默方式阐述的教学知识,比死板的填鸭式教育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要力求做到语言风趣、灵活生动。如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避免照本宣读,我们可以从讲美国星条旗的故事入手来讲这方面的知识,具有极强的生动性,学生很爱听。二要准确领会教材意图,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所讲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幽默技巧。

2.教师要把匠心带进课堂。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强化“趣化”教育,可在导言的设计、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其它手段的独具匠心上。比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可以设计拼图演示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环节,事先剪好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一贴在中国地图上。当图纸贴满后,“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概念就一目了然,那段“屈辱的岁月”也将展露无遗。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如同做游戏,因而倍感兴趣。当然也可以用旧教材中著名的《时局图》进行讲述,效果同样很好。

当然,如果把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化”教育简单理解为讲历史故事、说说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做小游戏等充斥其间,实际是片面的、不可取的。也只能激发学生短时的兴趣,这种“自发兴趣”是不能持久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将“自发兴趣”转变为“自觉兴趣”,真正把学生心灵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强烈欲望激发出来,这才是“学为中心,以趣引人,注入课堂活力,实行趣化教育”所追求的真谛。

三、以美育人,陶冶师生情操,实行“美化”教学

“美化”教学即审美教学,也叫美感教学。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而教育又是一门精雕细刻学生心灵的艺术,学生是原材料,教师是雕塑家,粗制滥造只会浪费珍贵的原材料,伤害学生的心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运用教育手段的艺术,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性格、品德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历史教学在注重认知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陶冶师生情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与社会课有一种美的感受。这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催化剂之一。

1.教师要力求教学语言之美。语言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语言风格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简洁优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风格能够帮助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彻底摆脱沉闷、紧张。在历史社会课堂上,美丽的语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创造思维,提升记忆牢固度,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享受。

教学语言的美感具体表现为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沉浸于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要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只有如此,才会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才可能使学生自发地去探究历史的真谛,理解历史长河背后的沧桑巨变。

2.教师要夯实教学基本功之美。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学板书、教案设计、教师体态、多媒体使用、普通话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可以说,教学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而教师就是自己的工程师。只有夯实教学基本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沉浸在美的感受,消除单调重复的厌倦感。

美不仅在生理上让人赏心悦目,而且在精神上让人心情舒畅,从而更好地践行“学为中心”理念。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充分挖掘和运用美的因素,打造“美感”教学。

情、趣、美是提升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这三者并非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相反,情化教学是其他两者的前提和基础,趣化和美化教学是情化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只有做到情中有美、美中有趣,三者之间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才能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熠熠生辉,照射出璀璨的育人光芒。

参考文献

[1]隋千存《系统立论,开拓创新——评价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J].教育科学,1996年,01期。

[2]褚丹荣《教学幽默提高了教学艺术的娱乐性》[J].教书育人,2001年,11期。

[3]刘庆昌《教学艺术研究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1期。

[4]张刘祥金其生《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9月。

[5]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