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高密度地区街道景观研究综述樊诗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高密度地区街道景观研究综述樊诗雅

樊诗雅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随着大中型城市在暴雨后的内涝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概念并发布了相应的技术指南。本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针对城市高密度地区中,街道景观设计与雨洪系统改善相结合的情况进行研究。综合整理后发现大部分已有研究与项目实践需要通过借鉴国外案例开展,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国内仍不成熟,有待继续深化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景观设计

1.引言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多次遭到暴雨造成内涝灾害。2012年4月,“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同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海绵城市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雨水其实也是一种可利用资源,能够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对地下水进行补给。随着城市高密度地区越发增多,建立街道水生态基础设施并改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将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文献综述

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成果中,街道景观设计与城市之绿紧密相连,但直接针对街道的研究较少,其他景观层次研究与实践的进度也有所差异。

2.1湿地公园设计

文章《海绵城市_LID_的内涵_途径与展望》提出了湿地是城市之肾,保护自然湿地,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雨水湿地是具有良好滞洪、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雨洪管理用地。国外部分湿地公园案例中,除了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区域,还为多种鸟类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而国内,在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等人的努力下,湿地与公园有了有力的实践范例与理论支持。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建立的梯田式湿地、金华燕尾洲公园设置的可淹没区域与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的基塘技术,这些建成后的湿地及雨洪公园都缓解了城市的雨涝问题,同时营造了受市民欢迎的生态公共空间。这些研究对部分带有大片湿地或公园的高密度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2社区与广场设计

仇保兴教授还提出了海绵社区的概念。城市高密度地区多位于城市核心地带、开发力度大,对场地的生态环境及水纹环境产生的破坏不可逆转。新理念应当回归市民生活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改造城市的广场、道路,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中,车伍教授指出德国是世界上开展雨洪管理较早,同时设计与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在景观设计中有不少雨水利用的典型案例。例如柏林Potsdamer广场,让雨水在降落之地即应被就地使用,流水在浅浅的台阶上,形成了波光粼粼的景观效果,为人们提供了安全、亲水的广场设计。此外,汉诺威市康斯伯格生态城区的景观设计也极负盛名。该设计在用地内规划了一个平时作为休闲绿地,下暴雨是起到防洪蓄水功能的大型区域。除了设置大型滞水区域,该项目的雨水系统还包括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渗透沟、雨水滞留区域等其他部分。

在国内,利用景观设计将社区和广场中水的循环结合市民的使用需求,遵循当地历史文化,进行海绵社区的建设的项目暂不多见,与大范围开展建设尚有一段距离。

2.3街道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降雨的主要接受面之一。随着道路越来越多地使用硬质不透水铺装,当降雨发生时,路面雨水无法下渗,造成在路面上的迅速汇集,当雨水径流中混入杂物堵塞排水系统时,往往造成城市局部内涝。

通过《从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获奖项目看雨水花园在多种场地类型中的应用》一文可以发现,在美国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景观设计已经进行了很多实践项目,使用了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树池等设计手法。NESiskiyou绿色街道位于波特兰,该项目设计了一个经过美化的街道边石,以取代街道原有的典型停车区。该边石的延伸区能在暴雨时收集街道的地表径流,体现了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简洁设计。此外,波特兰还建设了西南第12大道绿色街道工程。该工程将原街道中人行道和马路道牙之间的普通种植区转变为雨水花园,以减缓雨水径流、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设计还沿街道一侧设置了4个连续的雨水收集池,同时作为种植池,选择了具有耐湿和耐旱特点的植物进行种植。植物根系结构则有助于雨水下渗并通过土壤得到净化。雨水花园的设计方法目前在我国并不多见,值得借鉴学习。它借助下凹的地形滞留、下渗雨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能充分涵养地下水。美国的塔博尔山中学雨水花园项目是一个由校园建筑围合的小型庭院。场地原为沥青停车场,存在利用率不高及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影响校园温度及环境。雨水花园对于小面积的雨水管理非常实用,项目通过管道、沟渠等设施使硬质屋顶及道路的雨水收集到雨水花园中,既有利于自然水循环又改善了局部小气候。对于雨水花园的植物的选择,除了具有观赏性等景观功能,还需要植物具有一定的耐淹性及耐旱性。国内有的文献对部分北方地区常见植物进行了实验,表明这样的园林植物并不罕见。

此外,已经有文献开展了对街道景观的设计层次、基本设施及细节设计研究。街道景观设计应以改善雨水下渗及缓解地表径流为目标,利用道路及周边绿化带滞留、净化、下渗及输送雨水,恢复自然水文循环。

3.总结与设想

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我国开始重视雨洪管理体系研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部分湿地公园的项目逐渐建成。对于城市高密度地区,要实现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就要求城市改变“以排为主”的雨水排水体制,注重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高密度地区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提出关于有利于改善雨洪问题的街道设计策略和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沛永,张媛.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园林,2006,02:75-81

[2]金云峰,杜伊.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的景观学途径——以绿道规划与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5,08:4-8

[3]张善峰,王剑云.绿色街道——道路雨水管理的景观学方法[J].中国园林,2012,01:25-30

[4]张善峰,王剑云.让自然做功——融合“雨水管理”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1,11:182-189+192

[5]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03:4-7

[6]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26-36

[7]车伍,周晓兵.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中国园林,2008,11:52-56

[8]洪泉,唐慧超.从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获奖项目看雨水花园在多种场地类型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2,01:109-112

[9]王海玲,刘旭军,王浩正,等.基于城市高密度地区的低影响开发规划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3,12:11-13

[10]王佳.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11]张钢.雨水花园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1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1-18

[13]白洁.“绿色街道”在北京城市道路中的应用初探[J].北京园林,2013,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