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汤智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汤智敏

汤智敏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人民医院体检科云南富源655500

【摘要】目的:探析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部诊治的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患者的猝死因素。结果: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46例患者的诱因明显,占63.9%,其中7例患者用力排便,12例精神因素,7例饱餐,5例患者感染严重,9例患者活动不当,2例患者低钾血症,2例患者输液过快,2例患者腹泻。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42例患者的先兆症状极为明显,占58.3%,其中22例患者的心绞痛特征出现变化,6例患者存在烦躁、发热等症状,10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明显,6例患者的精神萎靡、乏力,2例患者的血压呈现动态下降,5例患者晕厥,12例患者心律失常。7例患者的先兆症状超过1项。结论: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影响因素较多,急需护理人员识别先兆症状,观察诱因,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有效处理。

【关键词】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相关因素;预防护理;效果

猝死[1]指的是受到机体潜在性疾病或者是器官功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意外的发生而导致患者死亡。心脏性猝死[2](SCD)是指患者受到心脏原因的影响,造成突然意外死亡,具备难以预期、突然性与自然等。患者在发病1h内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而中断患者的脑血液,导致患者意识丧失,如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不然的话,会导致患者出现生物学死亡[3]。笔者抽取的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均分布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过程中,实施回顾性分析,以统计分析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效果,现将探究经过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为我院住院部收治的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其中41例男患者,31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17岁—85岁之间,平均是(62.6±2.4)岁,包括43例冠心病患者,7例心肌病患者,6例心肌炎,8例风心病,2例先心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统计分析患者的诱因、先兆症状等信息。

2、结果

2.1诱因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46例患者的诱因较为明显,其中7例患者用力排便,12例精神因素,7例饱餐,5例患者感染严重,9例患者活动不当,2例患者低钾血症,2例患者输液过快,2例患者腹泻。

2.2先兆症状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42例患者的先兆症状极为明显,其中,22例患者的心绞痛特征出现变化,6例患者存在烦躁、发热等症状,10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明显,6例患者的精神萎靡、乏力,2例患者的血压呈现动态下降,5例患者晕厥,12例患者心律失常。7例患者的先兆症状超过1项。

3、讨论

3.1心脏性猝死的影响因素

3.1.1病因多数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心脏结构存在异常情况,且本次探究中的72例研究对象均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患者以冠心病为主要病因。本次探究中,病因为冠心病的患者占59.7%,右室心肌病与肥厚性心肌病史导致年轻人死亡的最主要病因。年轻患者意外死亡的最关键病因是重症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等均会造成猝死;冠状动脉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严重等均会导致猝死。心脏结构异常会造成患者的心肌电不稳定、心肌缺血等,引发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从而造成患者猝死。本研究中,40例患者的心电图呈现心室扑动或者是心室纤颤,16例患者心脏停搏,4;i患者未见心电图记录,4例患者的机械—心电图分离。

3.1.2诱发因素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诱发因素较为多样化,患者用力排便、饱餐饱饮、缺氧、过容量负荷、活动过量、精神紧张、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用药不当、酸碱失衡、感染严重等,均会引发患者的心律失常造成患者猝死;饱餐饱饮、疲劳过度、用力排便等因素均会提高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导致患者的心肌缺氧缺血更为严重,造成患者的心电不稳,发生室颤而死亡;情绪激动会增加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大大增加茶酚胺释放量,降低患者的室颤阈值,引发室颤,导致患者猝死。

3.1.3先兆症状于患者心跳骤停的数天前就会出现,部分患者是数月前出现,先兆症状多样,例如:心绞痛、心悸加重、恶心、心情抑郁、出汗不止、心绞痛、心悸加重、恶心、心情烦躁、头晕头痛、心电图异常,且多数先兆症状无特异性。

3.2预防护理

3.2.1评估危险性高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住院患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高危患者如下:(1)心功能地低下:有统计称心脏性猝死造成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在心衰死亡总人数中占47%左右;(2)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或者是冠脉左主干受到较大影响,且在冠状动脉中形成血栓,部分小冠状动脉存在弥漫性增生变化等,且过度激动、过度疲劳、过度吸烟等均会提高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含量,加重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室颤,引发心脏性猝死;(3):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率失常属于心脏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会导致患者晕厥、血流动力学紊乱、左心衰竭等,造成患者死亡;(4)心肌病:一旦心肌病患者出现运动后血压异常、早期症状明显、室颤、心脏停搏或者是存在家族猝死史等的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5)心电图变化:患者的心电图中T波、Q波变化明显,QRS波宽度增加明显,且Q-T的间期出现明显延长。

3.2.2诱因预防护理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情较为平稳,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患者不重视病情,且治疗依从性较差。部分患者对病情了解后,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向患者与其家属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并将患者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诱发因素等进行详细介绍,提高患者与其技术的专业知识水平,重视自我护理,以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对于存在高危猝死因素的患者,医务人员需强烈建议患者家属陪护,以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也方便意外事件突发时,与患者家属及时商量。对于过度紧张、抑郁以及恐惧等的情绪异常患者,医务人员需给予重视,且安排患者以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为主,给予患者半流质食物,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进行,避免饱食、油腻、干硬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给予患者缓泻剂,以避免便秘的出现。若是患者排便过程中出现大汗淋漓、胸闷、呼吸困难以及心悸等临床症状,需马上停止排便,并告知医务人员以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医务人员合理安排活动,重视绝对卧床患者的护理,其活动由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共同承担,限制患者的探视人数,且需减少患者说话。

3.2.3先兆症状识别护理护理人员需具备能够对心脏性猝死先兆症状的识别能力,以及时实施有效救治措施,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且对于患者主诉给予重视,一旦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变化或者是情绪波动较大或者是心电图检查中心肌损伤性变化或者是心肌缺血变化等,均需医务人员及时告知医生,以进行有效处理,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其中46例患者的诱因明显,占63.9%,42例患者的先兆症状极为明显,占58.3%,7例患者的先兆症状超过1项。与曹教育[8]等人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较为多样化,且患者多伴有心脏病,且在猝死前出现先兆症状,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患者需积极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并对诱因进行严密观察,及时识别患者的先兆症状,给予有效处理,以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邹海英.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36-837.

[2]杨林,李靖,单立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58-660.

[3]常永茂.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