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教学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四评”教学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马永清

马永清

(九寨沟县永和乡中心校九寨沟6234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现实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作文前教师包讲解、作文中学生包练笔、作文后教师包评改的“三包”式教学结构,这样没能将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教学相长。笔者在小学教学作文中注意发挥“评”的作用,逐步探索出作文教学“四评模式”,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多途径的评议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初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训练都编排了写作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针对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及写作方法等方面根据教师的教学理解,确定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这样一来,扼杀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及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对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进行了定势引导,抹杀了学生写作的个性特点。笔者在教学时,不作统一讲解,有目的地引导各梯次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说出他们对写作训练的各自理解和安排,然后在尊重学生的个性视角和主体思路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对不同的说法加以评议。这样,学生有了教师的指导基础,有了自己口头练习的体验,有了字斟句酌的比对。再让学生一起评一评说话时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是否新颖、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巧妙。这样一来,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又使学生看到了不足,更重要的是找了克服不足的门道。

写中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多数教师会撒手不管,任其挥洒。而此时,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言不达意的文字运用难题、选材不当的棘手问题、材料安排的文思症结等具体问题。笔者充分地利用这一时段,对学生写作进行巡回,及时发现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点拨、指导。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进行文字运用、构思立意、段落衔接、结构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即使面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要找到一两个闪光点加以肯定,并指出问题所在,细心指导,耐心帮助。做到练中有评,评中有导,切实提高了学生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

写后自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很多教师在学生写完文章后,一交了事,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学生写好作文后,大声地朗读自己的文章至少三遍。第一遍纠字词,找出作文是否有错别字,并进行纠正;第二遍顺语句,在读中感悟语句是否通顺,读来是否上口;第三遍赏全篇,欣赏整篇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读后的感觉。然后留出时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文章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更能使学生“成文在胸”。改后互评,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评改完学生作文后,再讲评学生作文时,笔者分组让学生同桌互评,或小组互评。互评时先熟读学生作文,尤其在老师批改的地方,结合老师的旁批,进行对比,在对比说出优劣。这样一来,培养学生吸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识。在互评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评中使学生初步领略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激发他们写好文章的兴趣,在同学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意识。

四评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材料选择的取舍能力、篇章布局的运用能力。

指导小学生探究学习的四种方式

◇彭彩虹

(德阳市罗江县蟠龙学校罗江618000)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这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必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好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猜想——论证

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缘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这样引导学生猜想、论证。

1、出示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些什么问题?问题目标:①学了商不变性质有什么用?②什么是商不变性质?③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

2、组织探究活动

①猜一猜。提问:谁能大胆地猜一猜,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

猜想目标:A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B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C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D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注:根据学生猜想的实际情况而定)

②验证猜想。操作过程:分组举例分别对上述几种情况进行验证。

③交流验证情况。目标:肯定上述C和D两种情况,否定其他条件,并完善对“商不变性质”的正确认识

3、原理内化。提问:在体会的同时,觉得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二、实践——发现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由于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又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提高。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新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1、宣布比赛要求一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3个4相加,5个2相加,8个7相加,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老师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老师计算的速度,这时老师故设悬念,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如下:

2个3相加3+3=6

3个4相加4+4+4=12

5个2相加2+2+2+2+2=10

8个7相加7+7+7+7+7+7+7+7=56

40个9相加9+9+9+9……

2、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3+3=63×2=6

3个4相加4+4+4=124×3=12

5个2相加2+2+2+2+2=102×5=10

8个7相加7+7+7+7+7+7+7+7=567×8=56

40个9相加9+9+9+9……9×40=360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40个9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案例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讨论——归纳

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脑中的智力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归纳新知识,形成新概念。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是善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发言激情的好方法。能一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正襟危坐被动学习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核心放置于学生“讨论探究”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时,因为学生已学过同分母加减法的法则和通分的知识,所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讨论题:

(1)1/2+1/3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母不同就是什么不同?

(2)怎样才能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3)异分母分数加减时首先该怎么办?由于以上讨论题贴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讨论时,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寻求问题的意境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大家互相启发、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完善,都是问题解决的主人。学生参与面广,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主动求知、合作学习的氛围。

四、争论——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灵感,激发创造,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上课,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什么叫单价?”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了解释。老师追问:“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学生大多列举了一本作业本一元钱,一袋酸奶一元钱的例子,说不出更多的例子。有一位学生试着说菜价,报出的是一斤黄瓜两角钱的单价,与现实中的价格相距甚远。“数量”和“总价”的概念也如此导入之后,老师用电脑出示了例题。同学们计算之后,总结出了应用题的运算思路——单价×数量=总价。在此基础上老师请同学们试着编一道求总价的应用题。学生最拿手的还是一个作业本一元钱,买五本作业本用多少钱?到了后面的教学内容——有关单产量和总产量的问题,出的笑话就更多了:什么一亩地产小麦50公斤,一个牧场产牛奶10公斤。无奈,老师不再跟他们所说的数字较真儿,只为他们能想到一亩地、一个牧场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