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的临床价值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的临床价值观察

叶生刚

叶生刚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卫生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治疗原则给予患者活血通络,益气补血。结果:通过治疗1周后,患者的湿邪已除,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征候积分减少到95%以上,2周后,通过查体患者的病情得到治疗,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出院。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推荐。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临床价值

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的常见症状为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对于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过去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的治疗中,大多使用常规西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不够理想。而通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本文为了就中药穴位贴敷法对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结果如下[1]。

1.病案与方法

1.1病案

陈先生,男性,65岁。于2019年8月8日到本院进行初诊。主要症状?:睡眠不佳2年有余,常干渴乏力,患有2型糖尿病病史7年多,期间不断进行血糖的控制,气阴两虚,四肢疼痛,每日4次以下,每次30分钟以内持续疼痛,四肢发凉?经常发凉,近衣被30~60分钟可缓解?肢软无力?行走无力,上1层楼即感下肢发软。肢软经常麻木,每日4次以下,每次30分钟以内持续麻木,肌肉轻度萎缩。次要症状:气短乏力日常活动中偶有,稍有活动就感气短乏力,神疲懒言?备感倦怠,气血不足,懒言,四肢畏寒,胸闷纳呆,常用咳嗽。身体重滞,苔白暗淡、少津,脉沉涩。通过心电图查体发现患者的空腹血糖在10.9mmol/L。中医诊断:消渴病痹证,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2]。

1.2治疗方法

首先给予患者服用甲钴胺片500ug进行血糖控制,三次/d,饭前口服,然后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治疗原则给予患者化痰活血、宣痹通络。。具体治疗方法:中药组成:黄芪10g、熟地15g、桃仁20g、川芎15g、红花8g、细辛6g、白芥子5g、白术10g。将此方药混合磨研成粉末,倒入姜汁后调成糊膏状,之后将药膏贴敷在患者的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贴敷时期要注意涂抹均匀,从而保证药效的发挥[3]。每日贴敷两组,每隔两个小时1次,持续治疗1周。治疗后再给予患者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关系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②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注意患者的四肢是否出现严重疼痛,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③足部护理,给予患者进行足部的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足部检查工作,一天2-次,注意观察患者的足部的颜色和温度的变化,仔细检查患者的足底、趾间等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溃疡等现象,从而评估患者麻木刺痛的情况。做好患者的足部保暖工作,从而促进患者的足部血液循环,可通过给予患者的足部进行按摩,一天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利用温水给予患者泡脚,水温不超过37℃,每次20-30分钟。抑或者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从而加快血液循环。给予患者选择适合的鞋袜。做好患者的足部清洁工作以防感染,叮嘱患者勤换鞋袜[4]。

1.3评价标准

按照中医征候疗效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征候积分减少到95%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到85%以上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的则为无效。

2.结果

通过治疗1周后,患者的湿邪已除,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征候积分减少到95%以上,2周后,通过查体患者的病情得到治疗,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出院。

3.讨论

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表现突出,已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重视,痰瘀指痰与瘀并见,或相互交结[5]。痰瘀之痰,除咳吐的有形痰浊外,主要为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多表现为咳、喘、呕、满、肿、痛、悸、眩等症,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另外,痰含有痰、饮、水、湿之邪。痰瘀之瘀,瘀即瘀血,所谓唇痿舌青,可谓有形之瘀,通过望诊便可察知;而胸满,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脉微大来迟等可谓无形之瘀,此须通过审证以求之。从中医的辩证理论来看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邪气,是指外来风寒邪气的入侵,与体内因正虚所衍生的痰浊、瘀血、痰瘀等邪气相互作用,痹阻血脉,最终使痰瘀互结于脑,致脑脉不通。侯氏黑散治中风,方中黄芪、熟地、桃仁、川芎、红花、细辛、白芥子、白术。血活血,通利血脉;防风祛风寒,化痰活血、宣痹通络,由此可见,痰瘀是多种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治宜痰瘀同治,处方中化痰与活血之药,是治疗的关键。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知,通过治疗1周后,患者的湿邪已除,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征候积分减少到95%以上,2周后,通过查体患者的病情得到治疗,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出院。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瘀阻络型消渴痹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推荐[6]。

【参考文献】

[1]何春云,管玉香,方朝晖.中药穴位贴敷干预消渴病痹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5):718-720.

[2]翟纪功,庞国明,闫镛,等.中医药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对消渴病痹症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2).98-99.

[3]刘琼.骨痹症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验证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5):140-141.

[4]王兰英.穴位敷贴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对消渴痹症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7,32(22):3310-3312.

[5]陈静英,曾庆莲,彭雪英.中医护理方案中药熏洗在消渴病痹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3):132-133.

[6]汪小云,胡婉梅.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