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袁玉花

山东省潍坊滨海中学26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530000人详细的体质检测和统计分析,全面反映了我国国民当前的身体状况。监测表明,中国人血压,40岁后呈较快上升趋势;肺活量:男性30岁后、女性35岁后呈下降趋势,综合其他指标,公报认为,我国国民40岁后身体机能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5年7月6日《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该公告中公布了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

2.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3.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

4.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中国的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一直在上升,国际地位也在上升,身体素质却在下降。中国人到底怎么了?身高是人的体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体质的基本状况。人力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身高是人体基本形态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学生的体质下降已经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国家社稷、民族强弱的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日的栋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必须提升到国家的层面,并且需要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制定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开始了体育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但是学生的体质并未得到较大改善,身体素质下降并没得到遏制。本人通过对《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旨在找出问题原因所在,以便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也为有关教育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中小学学生体质现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

四、原因与对策

原因一: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少。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家长对学生也是如此,学生负担重,奔命周旋于补习班、辅导班之间。学生的运动时间不足。

对策一:加强督导,落实法规。

贯彻体育法律法规,落实省教育厅相关规定,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加大宣传力度,摒弃“在校看成绩,社会看名利”的短视思想。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检查办法,对不遵守教育法规的单位的领导进行严肃处理。如果把教育局领导的政治生命与其挂钩,哪一个学校还敢顶风而上。

原因二:健康意识淡薄,不重视锻炼。

通过对全市部分学校问卷调查显示:有23.6%的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86%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有39.7%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已足够,家庭不用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投入,仅有16%的家长认为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能发挥学校替代不了的作用。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了考上好学校,学生不得已把牺牲身体健康作为代价。在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下,体型出现了两极化的学生群体:胖墩儿和豆芽儿。

对策二:制定在中、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的详细办法。

在全国各地区的中、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同时注意中考和高考在项目的设置上要有连续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群体活动并在组织各项比赛时重心向群体活动偏移,督导、评估学校时要有力度。学校要抓好落实国家的各项关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开足课时,配齐教师,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2,23。

[2]紫葳关注学生体质与健康之二:不能承受之“重”该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06,09,27。

[3]关颖孙宏艳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隐忧——六大城市少年儿童生活方式调查[J].青年研究,2004,(12),125-132。

[4]我国7成中小学学生睡眠时间不够[EB/OL]。

[5]人均体育经费不足3元学生体质怎能不下降?[N].中国青年报,2006,09,09。

[6]杨贵仁提高学生体质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EB/OL]。

[7]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国学校体育[J].2007年第1期。

[8]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R].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