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摘要:通过对立体主义绘画到透明性的研究,希望从透明性的概念中获得一定的启发,从而扩展到建筑透明性,作为一种我们进行现代建筑研究的方法。进而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对建筑透明性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从建筑透明性视觉特性的观点出发,透明性作为一种建筑秩序组织手法与建筑审美的语义解读,应该广泛的运用和创新。
关键词:立体主义绘画;视觉特性;组织手法;语义解读
1.透明性的发展及概念
透明性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图形相叠导致空间维度的矛盾,相互渗透而不在视觉上破坏对方。1954年,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专门为“透明”设置了一章,将格式塔与透明性相结合,分析得出了透明性是由于不完全遮挡而得到的视觉与心理体验。在艺术领域提出透明性的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如果一个区域看上去既属于甲又属于乙,就显得自相矛盾了,就失去了明确性,从而使事物出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鲁道夫的分析方式,将透明性超越了视觉特征,而进入了一种视觉现象的讨论。
在视觉与艺术上对透明性的定义在20世纪60年代引发了建筑学中关于透明性的最经典的著作---柯林•罗的《透明性》的发表。柯林•罗的《透明性》中指出:透明的现象不在于明白清楚,而在于能看见而看不透与看得见又不完全明白。柯林•罗将建筑的一种视觉特性即透明性分为物理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指出透明性既可能是物质的一种本来属性---物理的透明性,例如玻璃幕墙;也可能是一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现象的透明性。柯氏指出除了视觉特征之外,透明性还暗示着更多的含义,即透明性拓展了空间的秩序,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
2.立体主义绘画与现代主义建筑
柯林•罗通过对立体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建筑做了分析解读,指出透明性的特征之一是空间维度的矛盾。立体主义画家的作品主要强调构图的“分析”的特征,他们常常要描绘的对象加以“分解”,然后把物体的各个面的形象同时描绘在画布上。这些作品看上去像是一堆块、面杂乱的堆放在一起而构成的;色彩也被提纯至近于单色调,同时通过一些符号式的描写来暗示画面上物体的实际形象。
立体主义画家的立体主义绘画阐明透明性的要素是秩序和层次,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又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费尔南•莱热的《三幅面孔》和莫霍里•纳吉的《拉萨拉兹》来说明,这种构图的结果也就是秩序和层次的创造,其中深度空间内容(可以看见的非表皮的内容)的不断的与浅空间的内容(可以看见的表皮的内容)相对立,结果形成一种空间层次并迫使人反复的阅读。这两个层次的空间不断的渗透,交融,干扰,从而导致了持续的变幻不定的空间层次,但可以形成稳定的空间秩序。
立体主义画家发现了这种深浅空间与现象透明,并将其结构开发,人们发现除了视觉特征以外,透明性也可以暗示着拓展了的空间秩序,对一些列由交错叠加的网格划分的暧昧不明的不同的空间位置的感知。柯林罗认为通过在建筑设计中对“现象透明”这一概念的使用,有助于受众进入建筑中去,去探索的欲望,因为层化空间秩序的暗示而被调动,才具有反复阅读建筑的可能。
3.作为形式组织手法的建筑透明性
对抽象艺术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建筑的形式是如何出现的,而抽象艺术本身也为建筑学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希区柯克的《走向建筑的绘画》中指出,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艺术,抽象艺术的核心意义和基本价值,在于它们能够使一种塑性的探索成为现实,而这在整个建筑学领域中几乎不能实现。
伯纳德•霍伊斯里认为,建筑透明性可以作为设计手段的透明形式组织。广义的透明性概念:在任意空间位置中,只要某一点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系系统中,透明性就出现了。透明的形式组织应该作为设计的手段,应成为创造理性秩序的技术,如同轴线的添加和对称的重复。
回顾透明性的定义“不同的图形相互交叠后而对共享的部分仍保持拥有权,此时便面对一种空间维度上的矛盾”,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从建筑立面中得出透明的概念。但是,建筑中的透明性实际上在图形或说参照系统在三维空间中的相互交叠发生后才真正完成。柯布西耶在加歇别墅利用窗后的柱列、立面的大开口、屋顶侧墙、突出物以及地面层楼梯扶手墙等,互为前景、背景的交互关系,营造出正立面与立体主义绘画相似的一层又一层前后迭合垂直平面。由水平窗带贯穿的建筑最外层面可看作第一层平面;第二层平面由后退的首层和屋顶平台两端的自由墙体限定;屋顶平台的后墙面和位于顶层的阁楼则构成了第三层平面。这里的每一个平面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不完整的或者可以说是片段的,但是立面正是以这些平面作为参考而组织起来的并暗示了整体:一个垂直的层状内部空间,一个接一个的一系列侧向伸展的空间。
4.作为一种建筑审美的语义解读的建筑透明性
通过以上的理解,可以认识到先辈们对于透明性作为可剥离于历史与风格而存在的方法论的观点。柯林罗提出透明性概念的初衷是通过将立体主义与抽象派绘画作品中的轴网交错,颜色混合,混淆景深,同一视点叠加等等的暗示,引导读者去体会一个三维立体,甚至是包括了思维时间维度的场景,从而深入解读画作的浅空间创造深空间。
依照柯林•罗所描述的这种透明性手法,是通过在遮掩与选择性过滤中视觉与知觉之间矛盾与解读,去将物质空间中的事实影响更深层的心理的感受。将其运用到分析现代主义建筑的立面,剖面,平面的交错叠加前后遮挡中,展现了建筑深浅空间的矛盾与多重解读性。
建筑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社会性科学,与之不同的是,“透明性”专注于“形”的研究,主张在建筑自身的范围内认识和研究建筑问题。文中探讨了现代建筑的创作源泉,创作过程,特别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方式。这些探讨揭示了探索新形体的一种全新方法,推出后旋即在理论界引起积极反响。
5.结语
现代主义的精英做法面临的冲击,也许就是深入解读后的尴尬处境---形式之下脱离受众的情感体验。通过现象透明,调动了参观者探索建筑的情感与意愿,使得深入解读成为可能,成为引人入胜的空间。于是,当第一次提出透明性概念的时候,他的初衷就是引发体验者对于建筑的向往。主动接受与深入解读---这一透明性理论所赞美与追求的空间体验者的经验。
当今的现代建筑界是包容性的,近似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状况,“透明性”概念的产生,对西方近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回溯其本意,“透明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冷静公正的评论为现代建筑中形体的研究做出奠定性的一步。因此,透明性作为一种现代建筑审美的语义解读,应该广泛的运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著,金秋野、王又佳译,透明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鲁道夫•阿恩海姆,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
[3]彭小娟.建筑的透明性及其空间分析[D].同济大学,2006.
[4]丁帆.当代建筑透明性的形式逻辑与表现手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
[5]王盈盈、叶鹏.解读透明性[J].中外建筑,2007(7):59-61.
[6]倪梦蕾、张敏.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透明性"探索[J].城市建筑,2016(8):7-10.
[7]顾大庆.从平面图解到建筑空间-兼论“透明性”建筑空间的体验[J].世界建筑导报,2013,28(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