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薛红梅

薛红梅甘肃省酒泉肃州区下河清学区735000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低年级段(1—2年级)的具体要求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教师做好范读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得多。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可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要特别重视做到:把自己置身于文本和时代背景中,站在作者的角度,放下架子投入其中,该悲切时语调低沉,高兴之时不失天真童趣……在语言文字中,淋漓尽致地洒脱出老师的情感和激动。因此,教师好的范读,有助于透过文字,架构起孩子对语文学习情趣的提升,在孩子心田里埋下生命的种子。

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学生如果缺少应有的读书态度,就不能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读正确的习惯。

在一年级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不可丢字添字,不能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读;要把每个字都看清楚、读清楚,做到“字字正确,句句响亮”。

2.培养学生读好标点的习惯。

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时看好每一个标点,读出停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否则学生一口气读到底,往往不容易搞清楚课文的来龙去脉,把握不准文章的层次,也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还会导致在今后的作文中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安排学生自学课文。在自学课文时要思考一至两个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有了这种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指导朗读技巧,训练朗读能力

朗读一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停顿、轻重、快慢、虚实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注意克服毫无感情的唱读。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1.注意停顿。

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如《瀑布》一诗中,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表示停顿)时,按划分的节拍做好停顿,同时教师若能配合上抑扬、轻重、缓急等手势指挥,便能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时,教师手势抬高、放开,带到学生将音量放大,以体现出瀑布的浩大声势;当读到“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为表现瀑布声音的柔美,教师可以将手势反转、放低、轻轻拨开,让学生也随着送出柔美的嗓音。

2.确定朗读的重音。

朗读时为实现朗读目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要强调突出某些词语。如《秋天》片段:“天那么高,那么蓝”,重音落在“高”和“蓝”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重音落在“蓝“和”“白”上;“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重音落在“黄”上。

蓝、白、黄是秋天的色彩,又是秋天的特征,朗读时适当予以强调,好像用声音的画笔画出了一幅秋天写意图,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3.快慢适宜。

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

4.词语的连贯性。

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

四、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1.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2.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3、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4、竞赛激励朗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的教学之中,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上来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我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课文的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要读出小作者那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就应当是读第一个“下雪啦”时声调略低,第二个则略高。朗读之前,我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学生大声回答:“喜欢!”“当你从美梦中醒来,看到到处是雪白的一片,你会怎么样?”学生争先恐后地答:“我一定很高兴!我会喊别的小朋友来看!”我又问:“那你怎么喊,能喊给我听听吗?”孩子们这下可来劲了,纷纷举手:“下雪啦!下雪啦!你们快来看呀!”孩子们这些模拟喊话,正达到了这句话先低后高的朗读要求。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可以积累词汇、句式,练习各种表达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成了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