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南县委党校黑龙江省
摘要:哲学课程对于学生有着启迪的重要作用,虽然哲学相关知识以及课程在我国存在较长时间,但是在进行哲学方面课程教授的过程之中,因为哲学本身抽象性思维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能认识到哲学课程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提升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三位一体类型的哲学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哲学;三位一体;教学方式
哲学是激发人们智慧的学科,通过哲学方面的教学内容的教授就能够有效的使学员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世界的思索,但是在进行哲学方面的课程内容讲解的过程中,由于哲学的一些内容比较倾向于抽象思维,所以教学工作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需要教育人员能掌握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提升相应的质量。
1.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开展哲学方面教学工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之上教师都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并且也正是由教师对整堂课程内容进行设定,尤其是在大纲方面的设定,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造成学生成为课堂之上的客体,进而在实际的教学阶段有时候会出现教师通过黑板板书的形式进行哲学相关知识的讲解,这种填鸭方式的教学工作,虽然能保证在进行教学工作之中的教学进度,但是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的吸收到课堂之内的知识,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能打破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型的一体方式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将学生和自己放到同一高度,将课堂之上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并且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将教师自己的主要作用设定为引导,因为进行哲学教育的时候会遇到较多的抽象思维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对比于单纯的由教师进行单向的哲学知识教育,如果能哲学课堂上实现哲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那么也就能促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不仅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也就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的牢固。并且在进行课堂方面的教育工作的时候,为了实现良好的互动,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采取一些的教学方式,比如哲学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针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启发,使学生能受到启发之下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此外在一些教学重点或者是难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相应的辩论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因为辩论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对抗性,所以也就能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好胜心里以及注意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往往都会在进行辩论之前准备好充分的知识点,这也就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对于知识点的预习工作,促进了学生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而当进行到辩论环节的时候,激烈的辩论环节就能够刺激学生,使其更加灵活的对哲学知识进行运用,同时也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审视以及思考,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
2.任务驱动与社会体验相结合,打造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桥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这是哲学教育目标的本质所在。实践教学既是巩固与深化哲学理论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哲学教育回归生活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和参观体验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参观考察、现场体验中培养主体意识,锻炼思辨能力,领悟知行合一,确立价值取向,继而提升哲学素质。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通过专题研讨和社会调查的方式,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师再现式教学转变为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学生探究式学习,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用学生比较关心的、与哲学理论相关的现实热点与焦点问题组织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每一小组指定或自由选择一个任务,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对研究和调查任务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提炼,通过相互协作与交流,完成对研究和调查主题的初步论证,之后形成成果以课件方式在课堂中予以展示、讲解与答辩、交流与讨论,最后由教师给予总结或点评。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哲学是对人生终极性问题的探索和反思,研讨和调查题目的设计应符合哲学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世界中事物和现象的表面,思考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终极性的哲学问题,并进行深入的追问的特点。如通过对“人造美女与美的本质”“山寨文化与创新”“善心与善行”“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2012’与天人关系”等专题任务的研讨,训练学生对人生终极关切的思考,培养学生批判与反思的理性精神,实现哲学教育之目的。
3.自主学习与交流探讨相结合,搭建教学相长的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因其资源共享性、交互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学生来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资源库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获取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数量、方式更多、更现代,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吸纳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筛选者、建构者。对教师来讲,既可以及时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常见问题、关注焦点等学习动态,更好地策划、组织教学,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哲学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设计可以由以下内容构成:一是学习资源系统,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典型案例、延伸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源、精彩瞬间等。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兴趣及发展要求自主自由选择支配自己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难度与深度,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扩展学习容量,使学习向多样化、人性化、趣味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协商交流系统,内容包括课程通知、电子邮件、教师信箱、答疑讨论、课程论坛等。通过协商交流系统将有限的课堂讨论延伸至网络,通过进一步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展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与智慧的交锋,从而实现由“我说你听”“灌输说教”向“彼此提高”“引导帮助”的转变。三是诊断评价系统,内容包括形成性练习与测验、作业提交与批改、成绩显示、优秀作业展示、教学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等。
结束语:
哲学教学还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概念分析法、举例说明法等。但相较而言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更能契合哲学的本性,即追求人生智慧。因为,追求人生智慧的正确态度,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进而通过两个平等主体———或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抑或现代人与古代哲学家———展开辩证的对话,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与逐步地走向思想的深处。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蓉.关于高职院校哲学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9(9).
[3]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