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文评改中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析作文评改中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

周大友

四川威远县连界镇初级中学周大友

如何使作文的评改更有效率,这是语文教师们一直探究的问题。不少教师发表过真知灼见,现在被广泛推崇的还是发动和组织学生互相评改的方法。

这种方式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费时,更费力,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科学性。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严密实施,方能收到理想效果。该怎样操作这种方式方法呢?

一、调查、培养阶段

当我接手初一新生时,首先是对学生作文水平、交际能力、性格特征、交往同学范围等全面地进行调查、了解,并建立学生档案。这是因为,我们在实施作文互相评改的方式、方法时,往往因为学生这些方面存在的某些客观因素使之不能顺利操作,从而影响评改质量。如:学生作文水平差距过大,优生不诚心批改差生作文,甚至产生骄傲、藐视行为;而差生没有能力评改优生作文,产生自轻自贱的心理;或性格差异大而不合群等因素。做好这一准备工作,是为以后组织评改时做出更合理的组织分配。

其次是对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懂得了如何评改作文,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同学作文进行恰当的评改操作。对学生能力培养,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当面批改学生作文,给学生讲解作文要从哪些方面去改,向同学提修改建议等。二是带领学生批改。这种方式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培养过程。教师先培养部分学生能独立操作评改作文,再将这部分学生作为骨干,去组织带动并教会其他学生。调查、培养阶段至少要经过二至三次作文,半学期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一些。学生越成熟越好。

二、组织、实施阶段

当教师对学生情况摸清楚,且对学生评改作文能力培养基本完成以后,就可着手考虑如何组织学生评改了。组织得越科学,学生搭配得越适当,评改的效果就越理想。我组织学生评改基本上有三种方式:

1.小组评改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的划分主要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性格特征、交际范围来搭配,若出现矛盾,就及时调配。实施这种方式主要按学生写作能力来划分小组:一般考虑优生与优生结合,能力较差的相互结合,这样便于根据能力来分别提出评改要求。如能力较强的可提出如何遣词炼句、深化主题、选材写作创新等要求;能力差一点的可提出纠正错别字、改通语句、写得前后连贯等要求,小组划分兼考虑学生性格、交际,主要是使学生更协调配合,减少矛盾及心理障碍等因素。在学生适应作文互相评改的习惯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调配性格不一样、交际不相容的学生在一起,培养学生团结、协调、交际的素质。

2.结对评改

结对评改一般采用自愿结对。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就要求他们相互结对,交换作文进行评改。自愿结对的学生对对方的作文都改得挺认真,真心真意地给对方找缺点、提建议,作文评改的效果较好。这种方式教师一般不提评改要求,让学生自行把握。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结对困难等情况时,帮助结好对。

3.帮助评改

帮助评改是指作文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评改作文,这种方式一般在学生作文相互评改进行得较成熟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能力较强的同学评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作文,或安排能力较差的学生与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个组,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辅导评改。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后进生的作文能力。

三、巩固、发展阶段

在进入初二年级以后,教师组织实施作文评改进入到了较成熟的阶段,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个时期,我发现学生大多数在写好作文草稿之后,再也没以前怕别人看到自己作文的现象了。而是主动拿作文给同学看,要求同学给提修改意见。或主动看同学作文给同学看修改意见。我针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及时做了正确的引导,心巩固和发展学生作文互相评改的成果。一是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要防止自由化的倾向,也就是学生自愿找谁改改就算了,久一点就有可能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这时,我注意了抓一定要组织有序,防止走过场。二是拟定评改要求,要求学生按评改的要求条款一丝不苟地进行评改。三是将互相评改进一步发展,如开展相互探究写作、相互评价作品等活动,使这项活动不古板,不断地创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多方面兴趣。

学生互改作文是一项极具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这种开放的评改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相互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合作能力及表达能力,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作文教学应时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敢于打开新的思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运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