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飞飞1任璐2
(1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河南省中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建筑是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持续感;而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展开的空间。音乐在时间中展示空间,建筑在空间中体现时间。欧洲先哲们的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关键词:建筑;音乐;艺术;联系
中图分类号:TU-80TU-8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81-02
音乐和建筑是不同门类的艺术,是不同性质的学科,但建筑与音乐都是艺术的表达形式,都体现了人类特有的情感。建筑是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持续感,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而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展开的空间,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有组织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
当你聆听贝多芬交响曲的时候,音乐主题的戏剧性展开,多层音响的结构组合,可以借着通感与联觉等心理功能,呈现出一个博大恢宏的空间世界。同样,当你在中世纪哥特建筑中倘徉,也仿佛在欣赏一首古典名曲,向上的线条与斑斓的高窗似有力的和声,一排束柱与尖拱像强烈的节奏,从广场的前奏到钟楼的主题,经过长长的巴酉利卡展开直抵圣坛的高潮。欧洲先哲们的总结多么精妙:“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研究发现,各种不同音阶的高度、长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后来他把这种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家都认为,如果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在视觉上产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美为例,具体说明了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风格区别,这就仿佛乐曲中的歌颂、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一样。这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都具有一种数比美。
1.重复的技巧
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问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那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优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典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有那样和谐、协调,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观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音乐作品那样匀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2.结构上的把握
音乐中的形式结构,如曲式中最小的结构——起、承、转、合(欧洲传统音乐中叫陈述、巩固、发展、终结)四句方块的乐段,其结构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结构形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也可以说是起--承--转--合的一种扩展。这四个乐章恰如四幢楼房,按前后左右组合在一起,在前面的是第一乐章,在左右是第二、三乐章,在后面的是第四乐章,也叫终曲。
音乐的美,也包括音乐结构的美。但是,音乐的结构受限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并服务于它。结构在主题的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再现等过程中,有时强调变化,有时强调统一,完全以内容需要为依据。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再现部中,作者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就省掉了呈示部中曾出现过的“同窗共读”的副部。
3.音乐创作上的沟通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影响。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筑群的启示。舒曼在ь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就曾想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观的壮丽与雄伟,其中短促而别致的主题仿佛是用音乐再现了哥特式的线条,它贯串于整首乐曲,时而以基本主题形式出现,时而像是极为琐碎的断片,这样就使作品既有一致的构思又有无限多样化的表现,而这种无限多样化的表现正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凝固的音乐。源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的传说----在年代久远的欧洲,色雷斯地方出了一位著名的青年歌手奥尔菲斯(Orfeo),他的歌喉是天赋的,并且是第一位给各种木石之物起名字的神,能凭神力使本是一堆死物具有活跃的生命,因而能在奥林匹斯的神圣家族中,受到阿波罗神的青睐。阿波罗受之以七弦竖琴,请文艺女神谬斯为他教授音乐艺术。某天,奥尔菲斯灵感来袭,他弹起了竖琴,其音美妙绝伦,山岳动容,为之起舞;流水敛神,为之助听。被灌注生命的木石为琴声所感染陶醉,立刻依其旋律,平地构筑起幢幢美的建筑物。曲尽而余音袅袅不绝,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却永远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了。这一则极具美感的神话说的是建筑的起源,同时它道出了建筑形象与音乐艺术形象间在美学上的联系,使“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或建筑是无言的音乐”这一美学意味的比喻得以流传。
其实,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1.建筑中的音乐语言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书中说:“建筑空间和形象中的抑扬顿挫、比例结构及和谐变化,体现了音乐的旋律。”
建筑在造型和颜色方面,一个元素重复的高低起伏的变化就产生了旋律。例如: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塔、修长的立柱、纷繁的花窗玻璃构造出空间的高旷、单纯、统一。错落有序的色块、统一有序的物体如同音乐中连续的、渐变的、起伏的节奏感。那一个个建筑中的装饰构成一个个空间的组合,犹如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那些精细的雕塑,刻着不同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就像音乐中那小小的一段乐章,而故事之间又是相互的联系,就串成了一部完整的世俗的交响。
建筑在空间方面,往往是一个序列,是一个需要在运动中逐步铺陈开来的、置于时间推移序列才能领略其全部魅力的一个空间序列。空间序列的展开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就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北京的故宫,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长达七华里的中轴线展开,十几个院落纵横交错,有前奏、有渐强、有高潮、有收束,几百所殿宇高低错落,有主体、有陪衬、有烘托,雄伟壮观的空间序列俨然一首有前序、渐强、高潮的交响乐;
2.建筑与音乐的结合
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各具特色,蜚声于世,它们是非常富有音乐性的建筑,闪耀着劳动人民的音乐天赋在建筑中的智慧光芒。北京明清两代建筑的天坛回音壁与三音石引人人胜,回音壁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它使外来音响沿内弧传递,久久回荡。如站在壁前轻轻哼唱,和声随之而起,深沉婉转,娓娓动听;如放声高歌,则回声四起,洪亮粗犷,萦绕耳畔,荡人心怀。
在外国的古代建筑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乐性”的塔建筑,如意大利比萨教堂的钟塔。塔的顶层装有七只音阶钟,能发出“do、re、mi、fa、sol、la、si”七个音,成了一座有趣的“音乐塔”。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塔,每当教堂举行仪式时,塔上的音阶钟叮当敲响,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印度泰米尔地区的一座古老的庙宇里有一“音乐楼梯”。楼梯是利用不同材质的花岗石反复加工,按规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来的,当踏着楼梯前进或用木头轻轻敲击时,便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三、结语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马克思也要求我们在看待各种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建筑与音乐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依据。
人类在建筑中找到了思维及经验之关联,在音乐中更是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意义。而生活中,也是无处不见建筑,无处不显音乐。脱离了音乐的建筑,就丧失了它的艺术元素;脱离了建筑的音乐,就失去了它的工整性。建筑与音乐是相互融合的,特别在建筑方面,只有让一个城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同时,也更能使人们生活的开心。达到建筑与音乐真正恰当、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应该去努力争取的。
参考文献:
[1]林蒲田.《建筑与音乐》,《中外建筑》杂志社,1998.06
[2]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2
[3]吴硕贤.《音乐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黄国新.《凝固的音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