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峰(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开鲁微波站)
摘要:利用微波资源提高农村牧区广播电视的无线覆盖范围,建立适应农村牧区广播电视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符合长效运行机制的无线覆盖网络,是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微波资源无线广播电视
1数字微波传输的特点
微波是指波长为1米至1毫米,即频率为300MHz~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与长、中、短波比较,用微波传输信号有如下特点:
1.1频带宽一方面是微波波段的频率范围宽,电视信号可以容纳许多电台同时工作。另一方面是通频带可以做得很宽。例如,由于工作频率为4000MHz的设备,如果按1%计算其通频带的话,可达40MHz,电视信号经过数字压缩后可以利用一套收发设备进行多路信号传输。
1.2稳定性好微波传输与中短波比较,中短波信号受昼夜电离层变化、天电干扰、太阳黑子的变化以及工业干扰影响很大,信号不够稳定。而微波传输基本上不受上述因素影响,可靠性高,质量保证,特别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
1.3直线传播电视信号是直线传播的,由于地球表面的弯曲,只能在视线范围内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要进行长距离传输,需要采用接力的方式,为了避免障碍的遮挡,接力站都设置在高山或建筑物顶部。
2农村和牧区微波电视的现状
尽管微波电视在广大农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收视用户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相继增加。这些问题严重地妨碍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给广播电视部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1无线覆盖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重点是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关键是无线。无线覆盖作为一种传统的覆盖技术,是广播电视提供基本服务的基本手段。近年来,由于政策措施和结构布局上的原因,广播电视出现了重有线、轻无线,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无线覆盖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农村牧区无线覆盖严重滑坡。正因如此,农牧民普遍存在私自安装小型卫星接收设备解决收视电视的问题,农村牧区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2.2广播电视的现状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经过深入农村牧区调查了解发现,目前的广播电视节目已远远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农牧民不仅仅是通过广播电视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而且他们对电视节目的数量、质量、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尤为突出的是在收视到中央、内蒙的电视节目后,十分希望增加与他们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地市、县几级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农业生产和经营等相关的信息。
2.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存在“返盲”问题过去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均是采用小型有线电视网的为式,存在起点低、人户率低、节目套数少、质量不高的问题。一个直接影响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效、非常快就突显的问题是与工程建设、发展相匹配的长效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网络的运维管理严重滞后,导致“返盲”现象大量出现,工程多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状态,影响了农村牧区电视的发展,造成了建设资金的巨大浪费。随之出现个人私自安装小型卫星接收设备反弹的现象。
3如何利用微波资源提高农村牧区的无线覆盖
在实践中,由于卫星信号受技术、设备、资金等各种限制,中央、内蒙两级电视节目可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完成农村牧区覆盖,而农牧民盼望的市、县两级广播电视信号还不能做到卫星直接覆盖;光缆传输受地广人稀、成本较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难以在农村牧区实现村村户户通光缆。因此,针对过去广播电视覆盖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通辽市地形地貌、人口居住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利用无线技术优势和微波资源优势,解决全市偏远农村牧区广播电视覆盖问题。
3.1利用微波资源,建立起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网,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实现了数字化。
内蒙古微波资源得天独厚。同僚市现有几条数字微波电路和一套模拟微波电路,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依托微波站高山高塔、覆盖面广的资源优势,利用这些数字微波电路和数字电视平台和多个数字MMDS系统组成,建成了一个符合通辽市农村、牧区发展实际的广播电视无线数字传输与覆盖网络。网络由传输与覆盖两部分组成,建议规划是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用户,通过SDH微波传输系统和数字MMDS覆盖系统,灵活地实现56套(包括中央、内蒙、通辽、旗县四级)数字电视节目和信息在各旗县区有线电视网络、农村牧区有线电视小片网和分散农牧民用户中的无线接人。这一网络既考虑了农村、牧区建网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又能适应未来网络的发展需要,保证了中央、内蒙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找到了解决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覆盖问题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解决了通辽市农村、牧区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
3.2微波无线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卫星传送相互补充,构成了综合立体传输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丰富了节日内容,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为了满足农牧民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七个适应”的原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合理划分广播电视服务类别,提高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因此,对于公共服务,无线数字电视网络义务性的免费为农牧民提供8套数字电视节目,而在此基础上增加的几十套数字电视节目,则通过公益性的有偿服务,解决网络运行维护的资金,建立起长效的保障机制。具体讲:一是利用无线数字电视网,为农牧民提供56套高质量的数字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使农牧民直接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特别是通过微波无线覆盖使深受农牧民喜欢的市、县两级的电视节目在通辽地区也得到有效覆盖,而依靠卫星和光缆实现这一愿望,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有效途径下利用无线覆盖工程,进一步扩大内蒙、通辽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解决无线数字电视未覆盖到的区域,提高了农村牧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三是对于极少部分山区和偏远农牧点,因处于无线覆盖的“盲区”,将采用直播卫星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内蒙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
4无线覆盖的技术优势和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通辽市的无线数字电视微波传输与覆盖主干网已建成,其优势体现在:①无线数字电视网络利用微波技术,同有线电视网络相比,无线网络具有投资少,建网决,回收期短,可靠性高的特点,不易受施工建设、自然灾害、山区、河流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运营维修的成本低,故障率低,非常适合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②无线数字电视网络应用灵活广泛,既可以实现干线传输,与有线电视联网,还可作为用户分配网,直接接入到用户数字电视机顶盒。并且利用CA和SMS系统,完全解决了用户管理和收费难的问题。用户端的建设费用投入少,安装调试容易,价格低廉。③数字MMDS在微波波段传输,在信噪比相同时,数字传输要求的载噪比门限值约比模拟电视低20dB。根据数字电视传输的峭壁效应,只要保证误码率不超过门限,数字电视就不会产生失真。其图像质量好,传输距离远,无噪声积累影响。无中继传输可达60km,中继传输可达上百千米。此网络的建成,极大的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农牧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农村道德风尚,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使通辽市的农村牧区厂播电视提前进入数字时代。
参考文献:
[1]刘润铭.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生存与发展.电视技术.2003(12).
[2]李新华.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田.山西电子技术.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