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多视角理解中职师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3

多元化多视角理解中职师生

欧阳春霞

欧阳春霞(咸宁卫生学校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对于日益复杂的中专生,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管理、去引导、去教育,除了班主任,任课老师、行政人员都是以“师”的身份存在于校园中,自然,如何合理地与“生”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和谐关系校园师生

西方有学者强调,在学校、教室这个“文化生态圈”中,教师角色被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校园的和谐在于师生的关系,特别是中职院校,师生之间要找到平衡点。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多鼓励,少打击,树信心

其实从中考落榜的那天起,学生心里比谁都难过。人都是有好胜心理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一旦与他们同龄的孩子有了差距,不管是父母还是周围的人都会给他们不少压力,久而久之,连他们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各种不良行为开始滋生,最突出的就是逆反心理。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拉近距离,形成邻近性。“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邻近性能提高喜欢的程度,这是由于空间距离的人接触频率高,相互了解深。”①“人们和最接近他们的人交流最多。”②这说明教师在重智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多与学生联系、沟通、交流和谈心。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包括从记住学生姓名开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言行中推论出他的感受、信念和态度。

2、积极关注,提高喜欢程度的相互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那些也喜欢自己的人。如果关于某人的全部信息资料说明他喜欢另一个人,则这个人也会喜欢他;相反,如果他不喜欢另一个人,则这个人也会缠上不喜欢他的感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喜欢或不喜欢都是相互性的。有时一个人也会喜欢某个不喜欢他的人,或不喜欢某个喜欢他的人”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依照相互性喜欢的理论,教师应担当积极主动的角色,主动喜欢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事实上,教师爱学生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而学生爱老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③。老师喜欢学生,学生钟爱老师,进而积极参与学科学习,主动形成良好品行。这点在中职院校里比较缺乏。学生已经是十六七岁的“大人”,加之逆反心理泛滥,时常做出违反常规的行为,所以,老师很难主动喜欢一个所谓的“不良少年”。其实,当与他们接触后,我们会发现,即使非常调皮的学生本质还是善良的,只是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关爱的缺失。正是由于这样,我们教师更应该主动地喜欢学生,无条件地关注每一位学还是呢个,人道的对待一切学生,这是师德的本然要求,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基本前提。

3、尽量以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形成相似性。中职学生很想与老师交朋友,但是,传统的“严师”让学生望而却步。当然,老师要树立一定的威信,但威信不一定完全等于严厉。在师生交往的实际层面上,既定的事实是师生间在年龄、阅历、兴趣、爱好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相似性很小,差距却很大,甚至构成师生交往的鸿沟和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心理年龄不能老,知识结构不能旧,要保持一颗年轻向上的心,积极主动,热情友好,思想敏锐,宽容大度,幽默风趣。

教师讲课教育学生时希望学生倾听、学生满心接受,教师个人能力比较突出有利于产生吸引力,使学生愿意与教师接近,但是,有时候教师表现得过于强势,让学生觉得教师神圣不可侵犯,什么都好,什么都强,敬而远之,于是会产生疏远感。“一个看起来很有才华的人,如果表现出一点小小的过错,或暴露出一些人的弱点,反而会使一般人们喜欢接近他。如果一个表现得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人,倒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自己认为自身太差而不敢与他人交往。”④如果这样,学生也不会主动找教师沟通,我们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了。

二、惩奖的恰当运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减少猜疑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中专生没办法信任,太会撒谎了。确实,我遇到过很多撒谎很厉害的学生,“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但我们要找找原因,为什么他们经常撒谎?是缺乏被信任。他们现在处在一个很无奈的年龄段,说大吧,还没有成年,说小吧,也有十六、七岁了,很多事情他们想自己做主,可又没到法定年龄,于是开始撒谎。我想不妨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你主动地信任他们了,反而对他们起到了“远程调控”的作用,他们会觉得老师这么相信我,我不能让老师失望,做事情反而会有尺度了。当然,学生做什么还是要有个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对学生多说、多提醒。所以,必要的惩罚和合适的赏识是加强信任的一个关键。

1、惩罚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惩罚教育要以不损害受罚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来确定处罚的方式和处罚的程度。惩罚教育是一种权利,是社会赋予学校或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又是一种责任,要慎用,否则,惩罚变成的体罚,将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使受罚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受虐待和歧视,从而走上教育的反面,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会造成学生对权利的滥用,而认识不到自身权利与职责,使学生处在放纵的状态,对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不能合理运用惩罚而对其产生不信任感。

2、赏识教育更能体现师生间的交流和相互的信任。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友,多多鼓励,适当奖励,如,学生的进步、学习取得的成绩等等都是我们教师鼓励学生的点点滴滴,甚至作业后的评语也可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以教室的平台作用加深师生之间的自由表达和深度了解

大中专教育模式不同于小学、初中,它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充分的自由时间。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心理上容易波动,思想易受到外界影响,既是青春勃发的花季,又是容易迷失方向的雨季。当他们远离家人来到学校,非常需要老师的呵护和正确的引导,而教室就是提供师生之间自由表达和深度了解的平台。

在我国大力扶持中专院校的大好环境下,为了提高中专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角色及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应进行必要的转变和调整,用交往和对话来重建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做到刚柔并济、一张一弛。

1、“不偏向一个,不漏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发展。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家庭环境、人格特性和智力水平的群体,故,教育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差,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发展;既要为个别学生“对症下药”,也要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与他人相处能力有困难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教师是主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特别是中职生,处在懵懂却又自负的年龄段,很容易自己“所以然”,甚至曲解老师的意图,所以,在与中职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同时注意形式,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敏感的语句,甚至可以从学生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希望了解什么等等进行沟通,减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正确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3、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向综合型教师转变。“师资教育”应运而生,它更强调在“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角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评估教学效果并开展教学中的科研。所以,参加培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还能提高职业成熟度。

四、哲性的班级管理,促进师生融洽沟通

1、树立主人翁精神。每个班都有听话的孩子,自然也就有调皮捣蛋的。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一叶障目,对每个孩子都要一视同仁,更多的关心反而要放在后进生身上,对他们除了耐心、多教育、引导,还要“一碗水端平”。一样的错误,不因是好学生就轻描淡写,不因是差学生就小题大做,对学生客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前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充分发挥管理过程中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为被管理者提供参考与管理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2、提倡模范带头作用,从身边的道德典范和教师的以身作则为师生构筑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组建优秀班委。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如果说班主任是灵魂,那么班干部就是支柱。班级管理的好坏,班主任下达的任务能否顺利地在班里执行,很关键的就是班干部,所以,挑选合适的班干部、建立完善的班委很关键。刚刚来校的学生,在你还很不了解的情况下要想选好就必须会观察。成立了班委就要给他们锻炼的空间,特别是班长,在刚开学的几个月里班主任要多去关注,再慢慢放手。班上发生的事情学生是最先知道的,班干部先处理就可以争取到更多时间,甚至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但这不代表班主任不去管理班级,要多和班干部、学生交流,从侧面管理班级。

要多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中专院校受范围的影响,很多硬性设施跟不上,缺乏活动场所,学生下课后无所事事就开始想些其他的,比如上网、看言情小说,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可以以班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类的比赛,演讲、书画、作文、摄影等人文性评比,从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找到人生的乐趣、学生的职责,懂得做人的态度。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能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拥有一个祥和、友爱和宽松的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中。只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待中职师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与学生形成合理的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师生的互动效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科学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费穗宇等社会心理学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45.

[2][美]麦克罗斯基等张艳华译课堂交流指南:交流在教学和培训中的作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2。

[3]周彬叩问课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