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筱玉(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妊娠期发现血糖升高或者首次发现糖耐量减低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GDM伴有明显代谢改变,如不及时临床干预,则母儿并发症增加。我们对产前检查注册的622例孕妇在怀孕24-28W进行糖筛,早期发现并积极进行干预指导,以期提高和促进母婴健康。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医疗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4.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395-01
妊娠期糖尿病可引起不明原因的死胎、早产、胎儿畸形、新生儿不明原因死亡、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难产等。故糖尿病筛查、积极医疗干预指导尤为重要。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孕期保健登记注册的孕妇622例,于孕24-28周进行糖尿病筛查。
1.2糖尿病筛查方法:
1.2.1糖尿病筛查:空腹将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5分钟内服完,从开始服糖水计时,取1h静脉血,测血糖值≥7.8mmol/L为糖尿病筛查异常。
1.2.2OGTT试验:糖尿病筛查异常者服75g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禁食12小时,口服75g葡萄糖,测空腹血糖和1、2、3小时的血糖值,正常分别为5.6;10.3;8.6;6.7mmol/L,其中有两项以上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GDM[1]。
2结果
糖尿病筛查阳性84例,阳性率13.5%。75例进行糖耐量试验,15例确诊GDM,发病率2%,与国内报导的1%-4%基本相符合[2]。
3讨论
3.1医疗指导与干预:
3.1.1加强宣教力度:
有必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通过孕妇学校,图文并茂,一对一的方法,正确认识GDM对母亲及胎儿危害。
3.1.2心理疏导:
由于确诊的GDM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估计不足,心理压力很大,一方面担心宝宝能否健康发育;另一方面担心会不会遗留永久性糖尿病,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故经常出现情绪不良、焦虑、食欲下降、甚至失眠等症状。因此,宣教师要掌握足够的知识,耐心倾听孕妇的倾诉,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为治疗树立信心,去除负面情绪影响,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3.1.3饮食指导:
饮食疗法是最基本治疗措施,一方面积极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导致胎儿胰岛素的过度分泌;另一方面要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避免血糖大幅波动,防止低血糖发生。目前认为最理想的血糖水平应控制在空腹3.3-5.5mmol/L,餐后2小时4.4-6.7mmol/L。食物品种以蔬菜、豆类、瘦肉、蛋奶为主,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禁食糖及甜水果。糖份含量低的苹果、桔子、柚子、猕猴桃及干果类、豆类是最理想的食物,其植物蛋白高、营养丰富且所含脂肪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同时注意补钙,钙可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率。一般孕20周开始补钙,每天1000mg,孕晚期可加至1500mg,每周定期1-2顿摄入虾、蟹及海带等海产品,保证胎儿甲状腺的发育。
3.1.4饮食分配原则:
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两顿正餐之间可加一些汤汁类,或选择一些含糖低的水果,如苹果,先吃半个,如测血糖无改变,可添加半个,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睡前可喝一小杯牛奶,保证胎儿的需要量,防止夜间发生低血糖。三餐饮食均衡,热卡总量分配:早餐10%,中餐及晚餐各占30%,余30%分2-3次作为加餐,以减轻每餐糖负荷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1.5定期产检:
妊娠期糖尿病系高危妊娠,妊娠早期每两周一次,妊娠中、晚期每周一次。孕妇检查血压、血糖、尿糖及尿酮体,必要时结合B超检查,早期发现胎儿畸型,羊水过少及巨大儿等,适时终止妊娠。
3.1.6自我监测:
胎动计数是孕妇对胎儿宫内安危情况进行自我监测的主要手段。指导孕妇自数胎动,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1小时,3次胎动的总和乘以4为全天的胎动数,全天胎动数不少于10次。如发现胎动减少,及时就诊作胎心监护、吸氧,必要时结合B超以了解胎儿宫内的安危。每日自测血糖,了解血糖动态,及时与医生沟通。
3.1.7应用胰岛素:
饮食控制不理想,需皮下注射胰岛素,要指导家属及孕妇正确掌握胰岛素的计算方法、准确剂量、注射方法及部位、常见的不良反应、对应策略。
3.1.8增加户外活动:
散步和游泳是妊娠期最好的运动方式。饭后1小时散步,可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有益于身心健康,调节情绪,但要避免活动量过大,时间过长。
3.1.9防治感染: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增高,抑制白细胞吞噬能力,故GDM孕妇抵抗力相对低,孕期经常出现泌尿生殖道的感染[3]。要指导孕妇加强孕期卫生,勤洗涤,勤换内衣,衣着宽松。合理外用药,并告知如果不用药,局部感染加重,会引起不良后果,如胎膜早破,早产,羊膜绒毛膜炎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第七版.妊娠期糖尿病,P150-154.
[2]张新阳,吴连芳.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09(17):254.
[3]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11(4):P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