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610000
摘要: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上千份供体混合血浆中经分离、制备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IgG),其中含有多种抗病毒、细菌抗原特异性的抗体,经静脉注射后能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G水平。目前,在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本文就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新生儿溶血症;系统评价
【abstract】gammaglobulin(IVIG)fromthousandsofdonorinplasma,separation,preparationofmixedimmunoglobulinG(IgG),whichcontainavarietyofantiviral,bacterialantigenspecificityofantibody,afterintravenousinjectioncanimprovetherecipientsofIgGlevelsintheblood.Atpresent,thewidelyinneonatalhemolyticdiseaseoftheclinicalapplication,inthispaper,thegammaglobulinevaluatingsysteminthetreatmentofneonatalhemolyticdisease,providethebasisfor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intravenousinjection;Gammaglobulin;Neonatalhemolysisdisease;Systemevaluation
新生儿溶血症(hemolyticdiseaseofthenewborn,HDN)是胎儿出生后在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中的一种,胎儿出生后患该病,容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1]。如果医护人员在临床中对新生儿黄疸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体征没有有效的监护、治疗,就会造成新生儿严重、不可逆的黄疸后损伤。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反应中,网状内皮细胞Fc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效应,使胎儿在母体内出现感染或出生后新生儿机体红细胞受到破坏[2],而通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多种机制在新生儿的体内发挥出作用,抑制新生儿机体免疫性溶血,因此,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为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应用效果,本文就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一、丙种球蛋白(IVIG)防治新生儿溶血症的机制
丙种球蛋白是从签名供血者的血浆中分离出的人血免疫球蛋白,其中含有的完整的IgG和IgC亚类达到90%以上,具有增加机体免疫能力,抑制免疫的双重作用。在临床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中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具有如下的防治机制特点:(1)丙种球蛋白(IVIG)大量的使用,可以在抗独特型抗体反馈下,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对母体产生的抗体IgG产生抑制。(2)母体中的IgG进入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是通过胎盘,IgG经过胎盘滋养层细胞上的Fc受体介导,丙种球蛋白(IVIG)竞争靶细胞上的Fc受体,进而对母体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起到阻止的作用。(3)丙种球蛋白(IVIG)进入胎儿机体后,与胎儿网状内皮细胞的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相结合,起到封闭的作用,对胎儿红细胞的被破坏进行阻断。(4)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能够快速升高新生儿血浆中的IgG,迅速清除新生儿体内的血型抗体。而在妊娠期间,通过母体直接给胎儿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或在新生儿时期进行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新生儿溶血症的防治机制主要是免疫封闭。
二、丙种球蛋白(IVIG)防治新生儿溶血症的现状
新生儿溶血症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能够减少或避免溶血症对新生儿产生的危害,降低新生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了围产期质量。在肖曼华,肖波[3]的研究中,将确诊的新生儿溶血症患儿45例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显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患儿的光疗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早于常规治疗方式。分析原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够对新生儿机体的炎症细胞因子产生抑制作用,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从而对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产生抑制,降低了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形成,快速提升限售股呢然体内血浆IgG,加速排除体内的血型抗体。在焦春秀[4]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观察研究中,将67例确诊的新生儿ABO溶血且无其他合并症的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使用IVIG治疗组,结果显示,使用IVIG治疗的新生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3d,平均光疗时间缩短缩短8.2h,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但对晚期贫血的发生无明显作用,没有发现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进一步证实了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影响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疗效的因素
新生儿溶血症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防治效果已经被证实有效,但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目前,发现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用药时间
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时间不同,有研究证实[5],在孕期28周前,胎儿还没有发生水肿情况时治疗的效果最好,而胎儿静脉注射时间只能在20周进行。在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时期明确诊断后,立即实施治疗,能够在早期减轻溶血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2、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
目前,在新生儿溶血症中没有确定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在研究中[6],母体妊娠使用的剂量是1日400mg/kg,连续使用5d,隔15d重复1次,直至分娩。胎儿注射是按照胎儿体重给予,新生儿使用剂量是500mg/kg,2h内静脉滴入,上述治疗方式均有效果,但哪种治疗方法更好,需要进一步研究。
3、溶血程度
临床中,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总血红蛋白有关,相关研究中,将23例Commbs阳性的HDN患儿根据治疗反应分为有效组(18例)和无效组(5例),结果显示,无效组治疗前总血红蛋白(13.2±1.3)/dl低于有效组(15.5±2.3)/dl,无效组治疗前4例患儿的胆红素上升大于1mg/dl.h,提示新生儿溶血程度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血红蛋白低的新生儿,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1、不同制剂之间存在差异
不同的制剂中都含有的血型抗体和高分子聚合IgG,该两种物质对其他疾病的应用可能不会引发不良反应,但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时,需要给予重视。不同的生产厂家,制作药物的工艺不同,使用的人群不同,在受到保管、运输、使用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后,血型抗体和高分子聚合IgG含量不同,从而对治疗产生影响。
丙种球蛋白(IVIG)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临床中,丙种球蛋白(IVIG)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小,但使用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安全性涉及的方面主要有以下病原体传播、变态反应、一般反应、肾功能损害、大剂量的副作用,但在临床研究中显示,病原体传播和变态反应在临床中未发现,一般反应在最初两次的静脉注射时存在,但多因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减慢速度或停止输液,反应就会停止。肾功能损害情况偶尔发生,可能与丙种球蛋白的污染造成IgG聚集和其中的添加剂有关。剂量过大能够抑制青霉素的杀菌活性,但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不利,小剂量使用则无该副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的儿童,反复使用对自身内源性的Ig生物合成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临床上不要滥用Ig。
展望
丙种球蛋白(IVIG)在临床中应用能够减少新生儿溶血症,降低新生儿机体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防止新生儿贫血症状的加重,减少新生儿输血次数,进而减少发生感染、输血传播疾病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但临床中,母体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需要较长的疗程,这就增加了治疗费用;胎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具有创伤性,并且操作难度大,是一种侵袭性手段,这增加了在临床应用的难度。因此,新生儿在发生溶血症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受到临床重视。目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探明丙种球蛋白(IVIG)在临床治疗中的确切疗效,治疗机制,使用剂量、使用疗程及使用安全性等,从而对新生儿溶血症起到更好的防治作用,减少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几率,促使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庆炎.新生儿溶血症实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6(18):146-147.
[2]朱珊珊,颜振兴,毛月燕等.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4):202-203.
[3]肖曼华,肖波.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G,IVIG)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29):238-239..
[4]焦春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6):428-429.
[5]杨彩云,林影,钟雁等.新生儿Rh溶血病29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3):189-191.
[6]陈玫.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6,6(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