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颗粒对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部血管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颗粒对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部血管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冯楚琦

贵阳中医学院

【摘要】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颗粒对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部血管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依照对每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所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至阿托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所下降,两组药物间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颗粒治疗,能减少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同阿托伐他汀治疗相比,中药联合治疗具有多靶点治疗的优势,无副作用,同时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颗粒;中内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颈AS作为观察全身血管粥样病变的窗口,可以反映整体动脉硬化负荷。[1]我们在临床上观察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与中药联合治疗后,颈动脉内膜等相关因子的变化。探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致病因素,分析中药与西药的治疗效果对比,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观察患者60例,均选自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O》和以颈动脉超声IMT≥0.9mm[2]确诊为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排除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肾功能损害、全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精神疾病、有出血性疾病史或出血倾向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64.09±5.40)岁。两组人选病例药物干预前一般情况及原患疾病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分组及治疗方法:在运用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5mg,每日1次(据血压调整剂量),控制血压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每日1次,治疗8周;联合治疗组:黄芪60g、当归6g、赤芍6g、地龙3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水煎为150mL,平均分为3次饭前温服。生脉散颗粒(上海中药一厂)一包TID,共治疗8周。上述中药由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房提供,中药由中药房代煎,分批包装发送给患者,以保证质量并提高患者依从性。

1.3观察指标:分别于0、4、8周检测颈动脉IMT。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l9.0,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用单组、多组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若资料满足nuyah—Feldt条件,则用一元方差分析,若不满足Huynh-Feldt条件,则用多元方差分析或混合模型来分析,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IMT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同两组治疗方法均能使颈动脉IMT厚度下降。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SD法多重比较结果提示,治疗4周后、8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多组重复比较P=0.337>0.05,予SphericityAssumedP=0.000<0.05,说明不同时间点的中内膜厚度均值不等,分组P=0.299>0.05故得出两组药物间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最常见的一种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动脉血管内膜的脂质沉积,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动脉血管管壁变硬、变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心、脑、肾及外周动脉血管等相应动脉供血器官缺血改变,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3]

AS所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类似中医学的“胸痹”、“眩晕”、“中风”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气血亏虚、淤血阻络、痰浊中阻、情志内伤、饮食失调为AS的主要发病机制。[4]王晚霞等认为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且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硬化等作用。[5]本课题组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汇合众多专家学者经验观点,认为本病病起于正气亏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演变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故治以益气滋阴、活血通络之法。我们以上述认识为依据,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联合生脉散颗粒,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同阿托伐他汀钙片有肝损害、出血、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相比,中医药在中医理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辩证论治,多靶点干预AS的发生发展,在AS的防治中显示独特的优势。

中医的辩证分析思想博大精深,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的态度,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各自优势,则能有效预防AS的发生发展。

作者简介:冯楚琦(1992—),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医学在读研究生,单位:贵阳中医学院,专业:心血管专业,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栗静(综述),石正洪(审校).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34(1):88-91.

[2]GrundySM,Inflammation,hypertension,and

themetabolicsyndrome[J].JAMA,2003290(22):3000-3002.

[3]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C].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5:105-109.

[4]杨宝元,张洁,史俊玲,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4):385-387.

[5]王晚霞,李荣亨.补阳还五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5):57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