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县教学研究室山东博兴256500
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教科书体系结构的重要引擎,也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依托语文要素,打通各部分内容的纵横关联,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梯度,明确教学的起点,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系统性、发展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单元整合多元实施
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为引擎,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尝试建立语文训练体系,体现语文素养的均衡递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地把握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创造性地加以理解和使用,有助于我们确立适切的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扎实有效地落实语文素养。
一、“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为实施单元整合提供优势条件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实现了双线组织单元的编排设计。教科书注重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到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两个要素语言表述基本相同,但一个强调了“理解”,一个侧重了“概括”,既有关联,又有梯度发展。
教材还加强了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尤其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设有“导语”,旨在明确要素;选编的课文,重在落实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提炼方法;“词句段运用”和“习作”重在引导实践运用学习方法,形成一个系统。
因此,统编教科书不论是单元内外的纵横关联,或者是“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的构建特点,都为我们在教学中依托语文要素,实施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基础。
二、依托单元训练要素,采用双线多维实现资源整合
“整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因而,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既是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教学行动的必然。那么,我们应怎样理解和实现“单元整合”呢?
1.对“单元整合”的认识和理解。所谓单元整合,既是指不同册次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也是指单元内各部分之间的整合。它是以统编教科书主题单元为依托,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着力打通单元之间的上下勾连,形成围绕语文要素的训练发展体系;依照单元间内各板块内容的承载功能,将单元内的几篇课文、语文园地的各板块、口语交际、写话(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遴选、重组和整合优化,着力打通课内与课外的有效链接,实现语文学习、生活实践与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建构起便于教师精准确立目标任务、优化实施教学过程、实现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训练新体系。
“单元整合”的理念,有助于教师更加准确地理解教材的体例特点和编写意图,更有助于教师善于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单元整合”的实施,是基于目标任务(要素)驱动,让学生真实经历“认知——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体现以举一反三、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旨在有效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这一语文特性。
2.采用“双线多维”策略,实现单元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把准同一要素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梯度,精准确立单元与课时目标,采用“双线多维”的整合策略。“双线”指整合的路径或维度,一是指不同单元间资源的整合;二是指同一单元内各部分间资源的整合。“多维”指在同样的路径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学情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整合。
(1)聚焦语文要素,实现单元间的纵向整合。学期初,为了更好地整体把握全册教材的目标任务,弄清各语文要素在单元之间的梯度发展体系,我们着力从“语文要素”、“对应课标”、“教材安排”、“侧重要点”四项指标维度,试图打通单元间语文要素的“上下勾连”,有助于教师教学中准确地选准教学的起点。
如三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诸多要素的安排中,关于“写清楚”这一要素,我们利用工具量表进行了这样的梳理整合。
通过以上的整合梳理,我们对三年级下册关于“写清楚”的习作要求,不仅实现了对照课标找依据,而且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写清楚”的内涵要点是什么,更加明确了每个单元的任务指向,更便于我们优化教学过程,精准施策。
(2)聚焦语文要素,实现单元内的横向整合。统编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册有两个重点的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每个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来出题。因此,我们基于单元的两个不同训练要素,遵循语文学习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打通横向的关联,实现资源的整合。
下面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怎样实现单元的纵向整合。
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导语中安排了两个语文要素,包括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和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选编了《花钟》《蜜蜂》《小虾》3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留心观察获得的各种发现;习作的安排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最后是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以及日积月累。
我们以“阅读和表达”两条要素为主线,基于课文后思考练习的设计意图以及习作、语文园地各版块的承载功能,打破教材中几篇课文、语文园地各版块、口语交际以及习作内容现有的编排顺序,聚焦语文要素的落实,我们着力从“语文要素、资源整合、理据支撑、目标确立”四个指标维度,通过单元内整合工具量表,实现了资源遴选、重组与优化。
基于语文要素,寻求理据支撑,打通单元内资源的横向联系,有助于教师增强学科意识,落实语用理念;有助于教师增强目标意识,实现一课一得;有助于教师增强资源意识,创造性使用教材,实现语文教学不仅学课文,更要用课文学语文。这样的整合,更有助于各部分内容的环环相扣,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任务驱动,实现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实施
聚焦语文要素,实现单元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教师整体上审视和把握单元的目标任务,合理地选择安排学习内容,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围绕“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阅读要素,将单元内的“精读课文《13.花钟》、略读课文《15.小虾》、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进行了整合,确立的单元目标要点:(1)认识1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23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默读课文,学习并懂得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并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4)能体会并积累课文中生动、准确的语句,能借助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5)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观察和发现带来的乐趣。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将单元目标进行二次的细化分解,确立适切课时目标。基于课时目标和学情,对已经整合的单元教学资源进行二次的深度遴选、重组,完成课时资源的再度整合优化,才能够有效地落实学生语文素养。
1.基于学情学需,实现课时目标的分类融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已知经验,将原有目标再次整合细化为两大类型,分别安排课时,通过不同的课堂建构实施与达成。
一类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目标。可细化为:①认识1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23个词语。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③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④感受观察和发现带来的乐趣。这类目标的达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注重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另一类是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达成的目标。可细化为:①默读课文,学习并懂得借助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并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②体会生动、优美的语句,能借助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这类目标的达成,重在学生言语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领点拨,学习领悟方法,实践加以运用。
2.基于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的精选。我们基于课时目标和任务,基于教师自身的素养与优势,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听说读写的统一。
如:在落实“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目标任务的时,我们可以补充回顾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借助13课《花钟》的第一、二自然段,根据文中泡泡语的提示:“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概括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补充“交流平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懂得借助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进行方法的总结与提升;接下来,借助略读课文15课《小虾》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找出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大意。这样的资源选择与优化,既充分挖掘和发挥体现了教材编排的特点和优势,又使学生很好地经历了从认知到实践、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的语文学习全过程,使学生每节课都有了实实在在的“干货”,真正体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