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控制训练对治疗偏瘫患者肩痛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肩胛控制训练对治疗偏瘫患者肩痛的作用

闫红

闫红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81)

摘要:目的:探讨肩胛控制训练队对治疗偏瘫患者肩痛的作用。方法:78例我科住院患者分层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肩胛控制训练。训练三个疗程,每疗程15天。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肩痛程度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上肢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肩痛症状较训练前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肩胛控制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缓解肩痛有治疗意义。

关键词:肩胛骨;控制训练;肩痛;偏瘫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常伴随有肩痛、肩关节脱位、患侧手肿胀、关节活动度受限等。肩痛常在患病后1~3月发生,发病概率高达5%—84%[1]。肩痛不仅影响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对其上肢的功能恢复也有一定影响。尽可能的缓解肩痛是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康复目标之一。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偏瘫患者的肩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尝试使用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的肩痛进行治疗,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科进行康复训练的偏瘫患者78例(男性38例,女性4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MRI或医学检查证实临床诊断为脑卒中,存在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其是由颈椎病、心肌梗死、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患者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将7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2组患者在年龄、康复介入时间、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1.2康复训练方法两组偏瘫患者均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训练,保证每天训练一次,每次40min,每1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训练三个疗程。所有参与实验的治疗师均是经过专业培训,优秀的治疗师,且每次随机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患侧肩胛周围和上肢肌群的肩胛控制训练。

1.2.1肩胛骨的被动活动患者仰卧,治疗师在患者的患侧用一手拖住患者的肩胛骨,以辅助患者做肩胛骨的外展运动。同时,治疗师另一手拖住患者的肘关节,帮助患者肩关节外展,每组重复十个动作,每次训练进行1~2组。

1.2.2主动活动肩胛骨患者正坐位,双手置于体侧,让患者做耸肩动作。治疗师在偏瘫患者的后侧,并用一手扶着患臂的外侧。如若患者的动作完成的不符合标准,治疗师则对其施以向上的助力,以帮其完成动作。治疗师也可将一手置于患臂的上方,另一手放在健侧手臂的肩上,当患者耸肩时则用手拍打患侧的肩胛提肌,同时,放于健侧肩的手向下按,施以向下的助力,从而帮助患者完成耸肩动作。该动作每组10个,每次做1~2组。

1.2.3挤压肩胛胸壁关节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在患者的患手边,并用一手掌托住患者患侧的肩胛骨,此时,另一手扶于患侧的胸大肌,两只手相对用力,缓缓挤压,并维持用力15S以上,直至感觉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相对下降、痉挛降低为止。

1.2.4肩胛骨肌肉周围的刺激诱发训练在训练之前,治疗师先对胸大肌、肩胛下肌进行按摩、轻柔以减少痉挛的发生,之后对冈下肌、小圆肌、斜方肌上部进行挤压和强按等强烈刺激,从而诱发肌肉收缩。每次训练进行3~5min。

1.2.5肩胛肌群的阻抗训练

1.2.5.1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的患侧,一手握住患者的患手,手掌相对。治疗师另一手置于患者患肢的肘部,使其保持伸肘位,即保持患者患肩处于前屈状态,呈90o位,肘关节伸直,嘱患者向上推治疗师的手,此时治疗师应适当的施以阻力,并用另一手保持患者的肘关节伸直。当患者的上推力相对较为薄弱时,治疗师对其肘部施以上提的帮助性用力,并让患者仔细体会用力的感觉。

1.2.5.2患者同样取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的患侧,使患者的患肩外展,呈90o位,肘关节保持伸直状态,用一手握住患手,使手掌相对,另一手则置于患肢的肘下部,保持伸肘位,使患者向外推治疗师的手,此时治疗师应施以适当的阻力,另一手辅助患者使其保持肘关节伸直。如若外推力相对较为薄弱,治疗师握住肘部,做向外拉的帮助性用力,同时让患者仔细体会此时用力的感觉。

以上每组做该动作10个,每次训练1~2组。

上述训练动作要注意用你的方式、方法,避免因牵扯关节囊而造成的关节损伤或关节脱位,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

1.3诊断标准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满分为66分[3-4]。疼痛判定标准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5]。采用10cm长的直尺,左端表示无痛,右端代表极痛。由患者自己感受疼痛程度,检查者记录。把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肩疼痛程度作为观察指标。所有评定均有同一医师进行。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质量前后和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经过三个疗程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的患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相较于训练前有明显的提高,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得分更高。经过训练后,两组患者肩痛情况相较于训练之前明显减轻,而观察组的减轻状况更为明显。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训练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疼痛、手指肿胀评分状况

组别n时间FMAVAS

观察组39训练前15.10±1.0161.36±5.21

训练后35.26±2.9740.36±5.39

对照组39训练前14.97±1.2158.93±5.01

训练后33.26±3.3742.25±5.58

对于观察组,训练后较训练前P<0.01,对于对照组,训练后较训练前P<0.05。

3.讨论

肩痛最早在中风后两周发生,通常情况肩痛发生在中风后2-3个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遭受损伤后,其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一定的可塑性和重新组织的能力。人体运动神经的发育是动态有序的,是从近端到远端、头端到尾端发展的。由此可见,肢体运动的稳定性首先出现在颈部以及肩胛区域,最后到四肢。对于偏瘫患者,肢体的功能性障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由于偏瘫患者上运动员神经损伤,致使其高级中枢神经失去控制,且患者偏瘫侧上肢肌肉痉挛,关节不活动,活动量减少,血液循环不佳等因素,致使关节产生肌肉性挛缩,使其恢复功能较为困难。对于偏瘫患者,肩痛也是影响其恢复的重要症状。有报道显示,偏瘫患者的肩痛发生率已高达84%[6],对患者的上肢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良好的肩功能是偏瘫患者保持平衡,恢复正常生活的先决条件。

针对患者肩痛及上肢功能的恢复状况,我们尝试在治疗中加入肩胛控制训练,特别是肩胛骨的运动以及周围肌肉的挤压,对肩痛进行治疗。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经过系统的一系列训练,上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提高,肩痛得到改善,经过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疼痛程度减轻,说明该训练队对肩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从解剖学的角度,肩关节在全身各关节中是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度的,因此肩关节的结构也较为特殊,是一种不稳定的球窝型结构,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肩关节盂浅而小,周围由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使之略微加深,但仍然只有25%~33.3%的肱骨头与关节面相接,另外,肩关节囊不仅薄而且松弛,囊向上附着于关节盂,向下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并且囊的下壁没有韧带、肌腱纤维对其加强,因此最为薄弱[7]。偏瘫患者中,肩胛骨周围肌群的瘫痪,使其无法实现对肩关节的固定作用,致使肩关节的不稳定性完全暴露。由于肩关节的特定结构,使肩关节易于产生脱位、肩痛等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以肩胛骨为中心,先被动后主动的活动肩胛骨,不仅有助于肩关节的活动,而且有预防肩痛的作用。

在上肢功能恢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常伴有屈曲性痉挛。因此,在治疗中可以通过肩胛肌的主动、被动以及抗阻运动来抑制肌肉痉挛,并维持肩胛关节的相对稳定,由此来改善上肢的运动控制能力,以缓解、治疗肩痛症状。

4.结论

本研究表明,肩胛控制训练可有效地刺激肩胛周围的肌群,能够使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对比得到改善,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且肩胛控制训练加强了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使血液回流加快,有利于疼痛产物的清除,从而使肩痛步入良性循环,减轻或消除了疼痛,对预防或治疗偏瘫患者的肩痛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Podurim.JStrokeCerebrovascDis,1993,3:361.

[2]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99-340.

[3]Fugl-MeyerA,JaaskoL,LeyamnI,etal.Thepost-strokehemiplegicpatientsI:Amethodforevaluationofphysicalperformance[J].ScandJRehabMed,1975,7:13-31.

[4]毕胜,纪树荣,顾越,等.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上肢运动功能状态评分的响应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18-120.

作者简介:闫红,女,(1971-),大专,山东省菏泽市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