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和降压药选择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和降压药选择策略

张洁

张洁

(华东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40)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评价降压药物选择指导干预的价值。方法:在2017年1月—3月,在门诊接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复查对象184例,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既往用药情况,分析降压药物处方合理性。结果:治疗后,SDP、DBP、24hSBPCV、24hDBPCV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后,水肿、头晕头痛、合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预前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所致的血管损伤、血压调节相关因子表达有关,降压药物选择需要考虑用药机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机制;降压药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099-02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社区常见病,可致多靶器官损害。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一般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风险较高,合并率约为30%~40%[1]。为进一步提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医院尝试加强用药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3月,在门诊接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复查对象184例,其中男110例、女74例,年龄(59.6±9.4)岁。高血压病程(5.1±1.3)年。糖尿病病程(8.5±1.4)年。纳入标准:(1)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病史更长;(2)未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等其他重大疾病;(3)尚未达到长期使用胰岛素的适应症;(4)未出现并发症急性期;(5)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无法获得随访;(2)非本地社区居民;(3)认知精神障碍;(4)达到减重手术适应症需求;(5)恶性高血压;(6)无法获得随访。

1.2方法

1.2.1用药合理性评价分析降压药物的合理性。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点评发现,当前主要用药为CCB、ARB、BB,少部分对象还使用ACEI、利尿剂、α阻断剂、SPC、中成药,联合用药以CCB+ARP为主,约占30~40%,其次为CCB+ACEIα。约1/3的对象未按照推荐的要求用药。发现用药不合理情况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合理的应用特别是α受体阻断剂以及β受体阻断剂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

1.2.2用药改进

(1)从起效机制选择用药:需要坚持个体化用药的原则,灵活的应用一线药物,联合用药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为主,避免使用可能增加肾脏代谢负担的药物,如ACEI、ARB。

(2)从用药的安全选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水肿,避免使用钙离子通道剂量,容易出现心血管反应。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肾功能障碍、心脏损伤、高尿酸血症,需要进行筛查,合理用药。如2型糖尿病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噻嗪类利尿剂会加重高尿酸血症,需慎用。对于合并运动功能障碍、体位更换频繁的对象,使用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神经节阻断剂更容易出现体位性血压波动,需慎用。

(3)疗效反馈用药:更改处方后4周复查疗效不佳,考虑患者不敏感,可能存在潜在的耐药基因,则需要调整用药。

1.3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6个月后随访,对比干预前、6个月后的8:00—9:00坐位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6个月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血压水平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干预前、6个月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水平

治疗后,SDP、DBP、24hSBPCV、24hDBPCV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机制较复杂,除与患者的血压自我调节能力生理性下降外,还与患者糖尿病所致的靶器官特别是血管损伤有关。最重要的是,糖尿病会引起血管损伤,从而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从而影响血管收缩舒展功能、血管分泌功能,从而影响血压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糖尿病还可引起小血管损伤,影响肾、心等器官功能,从而引起血压波动[2]。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象而言,用药需要慎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高,特别是钙离子拮抗剂,该药物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可能会引起放射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障碍,糖尿病还往往引起周围血管损伤,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因组织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引起外周血肿。

为此,医院尝试进一步加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选择指导,从起效机制、用药安全选药,重视疗效反馈调整用药。结果显示,治疗后血压水平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干预后6个月内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

小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所致的血管损伤、血管分泌功能障碍、心肾等靶器官损伤有关,降压药物选择需要考虑用药机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夏益兰.常用三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5):12823-12824.

[2]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编写组.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3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3):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