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上虞区崧厦中学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通过对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情境教学对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新要求。
【关键词】情境教学;实验教学;开放型实验室;现状;建议
说来也是偶然,一次与同事聊天时想起自己进大学的第一节实验课,教授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按要求弯各种角度的导管和制作滴管,大家都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教授严厉地说:“你们以前在学校里是怎么学化学的?”事过多年,教授的话却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感触颇多。是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学化学,我们老师又该怎样教化学呢?
一、背景分析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化学实验在情境教学中发挥着显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才能用好这把利刃,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教学教育功能?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实验室改革入手。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主要阵地,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效实施实验情境教学的有力保证。所以我们必须将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扩大和延伸,建设更为开放的实验室使用体制,让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实际教学。下面我就中学阶段建设开放型实验室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验教学面临的尴尬与无奈
1.实验功利化。有些教师仍被功利所左右,认为实验只是为了帮助知识点落实的简单工具,不想实验占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导致实验过程中虽然设计了探究与讨论,但在实际施教过程中只急于展示实验现象、急于归纳实验结论,从而给人以苍白无力之感。
2.实验替代化。有些教师仍将“情景教学”误认为是“情境教学”,他们固执地认为用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同样可以获得相同的实验实效,甚至认为视频的播放可以避免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客观因素造成的实验失败。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老师“播放实验”,学生用笔“做实验”的尴尬局面。
3.实验滞后化。情境作用的发展性首先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富于启发性,有利于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愿望、激发求知欲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但有些学校由于规模大、班级多,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往往是在课堂授课后几天才安排学生的分组实验。
(二)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我们要积极努力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为他们构建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真正的困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实施建议
(一)让学生放得开
教师在实验设计时,为了使实验更具探究性,往往在实验过程预设了很多的问题,期望学生能从中获得知识。但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心中真正的困惑吗?这些困惑没有得到解决,学生自然就感受不到被尊重,也就无法形成主动探究。为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卸下思想的枷锁,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验之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更要在实验之前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让教师放得开
教师在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决不是指挥家,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宽松、更自主的学习环境。我们要信任我们的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索,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在学生中挑选相对优秀的学生充当小实验员,和教师一起参与实验的设计、准备、监督和评价。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扶放结合”,对学生一时的错误要有更多的“放纵”,不要一看到学生实验过程出现药品仪器取用不当或者操作失误就喊停,更不要严加指责,这不仅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更会让其在后续实验中更加畏手畏脚。让学生看到实验的失败,引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三)让评价放得开
笔者认为在开放型实验室里,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评价应分为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横向评价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组成;纵向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整个评价体系更科学、更系统、更立体。
(四)让形式放得开
情境教学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所以笔者认为:教师既然给学生搭建起了舞台,就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主动走上这个舞台。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上台呢?为此,教师要不断思考“怎样的实验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是舞台的主持人,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是我们的职责,只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舞台展现形式才是我们手中有利的法宝。
情境教学对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使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让化学学科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当然,我们的化学教育不应只有实验室可以开放,我们的科学教育也不应只有化学可以放得开。时代赋予我们教师更多的责任,我们就应不断的努力和摸索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思维个性的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表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志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