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鲍慧钱卫红王涛

鲍慧钱卫红王涛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泌尿外科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及护理。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浸润性晚期膀胱癌患者行26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髂内动脉置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次(769%),恶心、呕吐9例次(35%),穿刺点血肿2例次(77%),白细胞降低(<4×109/L)3例次(115%)。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91%),部分缓解(PR)9例(81.8%),病情稳定(SD)1例(91%)。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结论: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浸润性膀胱癌;经导管;灌注化疗

【中图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65-0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特点。病理形态以尿路上皮性肿瘤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为上尿细胞乳头状肿瘤[1]。浸润性膀胱癌是指临床分期为≥T2期的肿瘤,其治疗首选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但此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难以接受。膀胱癌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随着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化疗和介入放射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在保留膀胱前提下综合治疗浸润性膀胱癌[2~3]。经动脉灌注化疗又称介入化疗,因具适应证宽、选择作用性强、毒副反应弱、创伤小等优势而日益受到重视[1]。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浸润性晚期膀胱癌患者行26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并进行精心围术期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膀胱癌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65~72岁,平均(682)岁;病程6~34月。单发肿瘤为2例、多发9例,肿瘤直径15~85cm,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过其它治疗。所有病人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

12方法;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选择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经皮下隧道置入F5-7Cobra导管于髂内动脉注药进药泵并穿刺造影,充分了解肿瘤血管的形态和走向。选择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吡柔比星60mg、顺铂(DDP)80mg、丝裂霉素(MMC)20mg三联化疗药物,分别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每种药物经导管于10~15min内灌注完毕。然后以明胶海棉细条混合造影剂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化疗当日给予水化、利尿。

2结果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特点。全部患者髂内动脉置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次(769%),恶心、呕吐9例次(35%),穿刺点血肿2例次(77%),白细胞降低(<4×109/L)3例次(115%)。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91%),部分缓解(PR)9例(818%),病情稳定(SD)1例(91%)。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知及对介入治疗的不了解,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负担重、术后恢复等情绪问题。所以必须主动的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耐心向患者讲解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大概过程及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加安全感,减少焦虑及不安。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让患者尽可能说出内心的感受,避免情绪压抑[4]。同时,告诉同种疾病患者的治愈情况等。消除病人的疑虑,使其能积极的配合。

312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禁食水6~8h。根据医嘱准备好化疗药物。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肢体制动需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2术后护理

3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病人返回病房后减少搬动,每1~2h测量T、P、R、BP,取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并患肢制动12~24h,用砂袋加压压迫穿刺点处6~8h,也可根据病人情况延长压迫时间。密切观察穿刺点敷料有无渗血,足背动脉是否搏动良好,肢体皮肤的颜色及温度,并进行记录。鼓励患者深呼吸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322胃肠道反应护理:表现为恶心、呕吐,主要因化疗药物及栓塞剂引起,术后应及时给予制酸药及止吐药物。患者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及窒息。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放松,更好的接受治疗。本组中有9例次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症状,通过心理疏导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均缓解。

323发热的护理:由于化疗加栓塞后,肿瘤细胞的坏死,会造成体温升高。本组有20例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均在术后1~2d出现开始。对于术后发热患者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发热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体温<38℃,属于正常吸收热,主要发生在术后2~3天,可向患者说明属正常现象,鼓励患者多休息、多喝水,症状逐渐会消失。如体温高于38℃以上,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对于年老体弱患者要慎用解热镇痛药,尽量采用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等。降温后出汗较多患者应及时给予更换被服及衣裤,注意保暖。

324疼痛的护理:主要是由于栓塞部位缺血坏死引起疼痛,根据疼痛评估表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特点,一般可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放松疗法、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等,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痛阈的方法。对疼痛不能耐受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等不同的药物止痛方法,并观察止痛效果,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325肾脏的监护:化疗药物对肾功能存在损害作用,术后应常规给予补液,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使24h尿量维持2000ml左右,并密切观察肾功能情况。

4讨论

化疗同时配合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达到使肿瘤坏死,生长抑制,并可使膀胱癌引起的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并在晚期膀胱癌治疗得以广泛应用。

骼内动脉是膀胱癌的主要供血动脉,骼内动脉灌注化疗理论上可直接破坏癌细胞生物膜及酶系统,导致蛋白合成障碍,并减少肿瘤问质血管,导致肿瘤内供血障碍,促使肿瘤细胞坏死[5];另一方面,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还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癌细胞进一步分化,对膀胱黏膜下肌层及膀胱周围组织、盆腔内浸润的癌细胞和淋巴结、血管内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6];灌注后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可使肿瘤区域维持高浓度化疗药物,短期内减少或切断肿瘤的血供,更能加快肿瘤坏死,最终导致肿瘤体积缩小,并能预防术中大量出血和种植转移等情况的发生。本组26例患者行髂内动脉灌注并栓塞后完全缓解完全缓解(CR)1例(91%),部分缓解(PR)9例(818%),病情稳定(SD)1例(91%)。

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次(769%),恶心、呕吐9例次(35%),穿刺点血肿2例次(77%),白细胞降低(<4×109/L)3例次(115%)。本组患者通过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加安全感,减少焦虑及不安均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并顺利完善全部疗程的治疗。肿瘤坏死产物所导致的发热是化疗及栓塞治疗常见反应,本组发热20例次加通过物理降温及积极的药物退热治疗均能达到缓解的目的。本组穿刺点血肿2例次(77%)均发生在我科开展技术的早期,均由于股动脉压迫止血过程中压迫位置移位所致,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因注意加强观察后均没有再次出现。

综上所述,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良运,丘少鹏,刘卓炜,等.经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9):2988-2991

[2]SternbergCN,PansadoroV,CalabroF,eta1.Canpatientselectionforbladderpreservationbebasedonresponsetochemotherapy[J]Cancer,2003,97:1644-1652.

[3]RodelC,GrabenbauerGG,KuhnR,eta1.Combined-modalitytreatmentandselectiveorganpreservationininvasivebladdercancer:long-termresults[J].JClinOncol,2002,20:3061-3071.

[4]陈华,黄白华.腺性膀胱炎52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5):63

[5]1MambfiniA,FiorentiniG,ZamagniD,eta1.Intra-arterialchemiotherapyforinvasivebladdercancer[J].JExpClinCancerRes,2003,22(4):21-23.

[6]VomDorpF,BrgerrnannC,rubbenH.Palliativetherapyconceptsforpatientswithurothelialcanceroftheurinarybladder[J].UrologeA,2007,46(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