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佳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近五年来国内关于犹太教育的研究状况,根据文章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对史学界和教育界对犹太教育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也就文章提出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对某些文章的感想。
关键词:犹太教育研究状况
以色列将国民收入分给教育的比例占到了10%多(2011年),仅仅次于军费投资。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从1901年到2001年,世界上共有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或者犹太裔152位,占23.35%,而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3%,于是学者也希望从中一探究竟。
一、从大众对犹太教育的认识
陈忠新在《学习犹太民族的教育之道》中介绍到,犹太人十分崇尚阅读,很鼓励小孩子提问同时也有很严格的家教,他认为这是犹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李爱勇在他的文章《宗教、教育和民族性——三位一体的犹太人》中,通过分析宗教、教育和民族的关系探索了犹太人教育的特点,他认为犹太教育在思想、目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作者杨东平在访问特拉维夫附近的公办小学时发现,这所小学的教育有三个原则,分别是革新、创业精神、创造力。文章《学习犹太人的教育智慧》中介绍到,学校以达芬奇的七原则作为教学方式,他们非常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兴趣。
二、从研究犹太教育提出对我国启示的角度
韩玉群的《成功的犹太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中分三部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到犹太民族的教育有许多特点,由此提出了对我国教育的4点启示。贺雄飞也在《犹太教育的中国现实意义》中分析了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认为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和智慧。《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通过对犹太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了可借鉴的内容,同时分析了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希望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做到开放式教育。李萌的《犹太民族的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认为犹太教育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重视职业教育,而我国应该加大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增加教育的务实性。王奕丽的《犹太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差异,相同点在于都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对于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不同点在于宗教对于教育的意义不同,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同。
三、从犹太启蒙运动对犹太教育影响的角度
张礼刚在《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中论述到传统的犹太教育对犹太人十分的不利,出现了许多的挑战,分析了在这种条件下犹太人做出的回应。当时的马斯基尔就犹太人面临的教育困境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改革被德国人接受。张礼刚认为马斯基尔改革犹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双重身份的犹太人,从而消除主流社会对犹太人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民族身份独特性的偏见和指责。学者胡浩的《犹太启蒙运动与犹太教育的现代转型》]介绍了发生于犹太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教育出现了转型,包括语言教育的革新、世俗知识和教育的兴起以及伦理教育的转型。
四、从早期犹太妇女受教育状况的角度
张淑清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犹太妇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淑清在《论古代犹太妇女的教育》中探究了古代社会犹太妇女的受教育状况,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通过分析犹太教育经典对女性受教育情况作了细致而深入的介绍。他认为对于接受最基本的宗教教育来说,犹太妇女和男子之间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别,但是随着公元1世纪学校的建立,妇女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以外的现象日益凸显。
以上就是国内近五年关于犹太教育的相关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犹太教育,希望通过研究犹太教育找到犹太人发财的途径,或者通过研究犹太教育启迪中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或通过犹太启蒙运动和犹太妇女受教育状况探索犹太教育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陈忠新学习犹太民族的教育之道[J].教育随笔,2003,(3)。
[2]杨东平学习犹太人的教育智慧[R].当代社科视野,2013,(4)。
[3]李爱勇宗教、教育和民族性——三位一体的犹太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8卷,(2)。
[4]韩玉群成功的犹太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8)。
[5]贺雄飞犹太教育的中国现实意义[J].延河,2011。
[6]焦能张兴发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学理论。
[7]李萌犹太民族的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2卷,(5)。
[8]王奕丽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比较[J].学术交流,2011,(306)。
[9]张礼刚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J].世界历史,2010,(6)。
[10]胡浩犹太启蒙运动与犹太教育的现代转型[J].学海,2011,(6)。
[11]张淑清论古代犹太妇女的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7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