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楠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的重要栏目,它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并列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高考考纲,部分高考试题对“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梳理探究专题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梳理探究”专题的基本含义就是积累、整合、探究、创新。它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有相通之处,都很注重语文学习的应用和实践。《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梳理探究”的设计是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另外,“梳理探究”的人文性还表现在它的民族观念与现代观念的价值相吻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说明新课标注重民族文化的教育,例如小专题“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能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2014年全国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题,除上海卷外,几乎每张试卷都有专门的“语言文字运用”这种类型的题目,比如全国卷(Ⅰ、Ⅱ)就是这样编排试卷的。而像广东卷、江西卷、江苏卷、湖北卷等这些自主命题的高考语文试卷,虽然没有“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大题目,但是有一些这种类型的题目,比如识字(字音、字形),表达应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修改病句、扩展或压缩语句、修辞等)。
在所有高考语文试卷中,上海卷是最与众不同的,因为上海卷只有两大部分:阅读(80分)和写作(70分)。如果不仔细分析,可能会认为上海卷不考查语言文字应用,比如字音、字形、修改病句、仿写和修辞等。其实,上海卷中的大量阅读题涉及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人文性的阅读分析,还有更多的语文常识性知识的考查。以2014年的上海语文试题为例,第(一)大题阅读《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第3题: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⑤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这道题明显考查的是小专题“逻辑和语文学习”中的内容。第(二)大题阅读《宁静》第7题: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这道题就考查了“梳理探究”下的小专题“修辞无处不在”。第(五)大题文言文阅读中下设的题目完全符合“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内容。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卷也是符合《大纲》要求的,题目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分析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各个地方教材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因此,教师在“梳理探究”课程中,可以将这十五个小专题分成三类探究模式。第一,积累类。最好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因为这些主要是语文常识,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古代文化常识”等。第二,论辩类。可以采用分组形式开展辩论赛,比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个小专题,可以分为“流行文化组”和“传统文化组”两方进行辩论。第三,采取小组形式合作调查,比如“姓氏的源流和文化寻根”小组可以开展合作调查并以报告形式呈现。另外,针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个专题,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鼓励学生对必修一至必修五推荐的名著或学生拓展阅读的书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