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本文主要结合国内课程思政的现状,从必要性、可行性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语境下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实践路径。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适应发展机遇期中优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文化多元发展、信息裂变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复杂性凸显等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注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是将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小落细、实现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体现的重要过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生特点有其自身的特点,而高职学生培养中所强调的职业观、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课程思政又有着部分共性和天然的联系。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必将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上一个台阶。
一、高职院校语境下“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释义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具体来说,是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后者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遵循“实用主义”原则,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来定位课程框架与体系。高职学生重实习实训不重理论学习、重技能学习不重知识积累,致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思政课程地位有待提高、课程思政理念有待落实、思政教育吸引力有待增强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语境下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实质上是通过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的提炼、融合、扩展、深化。这个转化的课程一方面是契合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能力导向原则”,让已有的“实用主义”教学更符合当下时代大势、国家全局的发展需要,体现职业技能人才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成才,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注入一针强心剂。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素养中的一些内容就是思政教育,比如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是思政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次,职业素养中的部分内容是思政教育的细化。比如会计专业中“不做假账”是思政教育中诚实守信的细化。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是对现阶段我国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的契机。
二、高职院校加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视角: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国际上,思想渗透进一步加剧,方式不断变化,变得更加隐蔽、复杂;在国内,国民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进一步尖锐、激烈;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使用的深入,信息传输裂变式发展,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社会公知也通过互联网传递虚假信息,影响民众的思维和价值判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高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基础薄弱、信息整合能力差、成才意识淡薄,加之高职院校普遍重实验实训轻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倾向。高职学生容易在错综复杂的舆论中迷失。因此,高职院校加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是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二)职业发展视角:“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助力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既是高职人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更是高职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因此,提升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需以符合社会职业道德操守为标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核心,及时观测市场的需求变化,科学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较高的人文素质、变通与创新能力、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等时代特色。这也是现时代科技革命浪潮大背景下实现高职人才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当前,思政课程的改革方向无论是对自身课程内容的深化升级还是向其他课程的渗透,都是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一大助力。
高职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不能培养只掌握一定职业技能而缺失人文情怀和积极社会情感的“机器”,因此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积极挖掘文化性、思想性的教育因素。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渗透,通过这种渗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态度、思想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德。例如,在专业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环保意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的结合。
三、高职院校加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路径探讨
加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就是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说教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有温度、更加柔韧、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一)用思政化拓宽课程边界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偏向实用主义,以“用”导学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各种理论学习包括思想政治类、人文知识类课程的空间。因此,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实现课程思政,就必须从体系上梳理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2017年6月,复旦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此后依次推进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的“思政化”不能搞闭门造车,各个击破,需要学校层面的统筹和再造,打造“大思政”的课程格局,实现高职院校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梳理,是从上自下的贯通各个专业课程,用思政化这个纽带去串联课程体系,从而拓宽了课程的边界。
(二)从思政角度深挖课程内涵
传统的教育学观点认为: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被等同于知识的。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人们获得知识越来越便捷。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外也具有了经验的传导、价值观的灌输等功能。将课程作为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去看待。而高职院校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来定位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那么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就需要在实用技能培养过程中挖掘职业价值观,这是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应有之义。比如高职院校的一堂医学课。讲到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巨大成就,教师从医学技术角度分析后,可以继续分析道:“不是每一个国家,不是每一种制度,都能组织起如此多的技术人员,前往最基层最偏远的角落,为饱受血吸虫病困扰的人民群众送医送药。”短短几句话,就凸显了一个国家的情怀,一种制度的优越性,一个政党的执行力。“这几句话,就是‘课程思政’的点睛之笔。专业课上讲思政,不是说一定要拿出多少时间长篇大论,关键内容上的关键几句,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融入“大思政”—创新课程形式
要实现单一的思政课程向多元的课程思政转变,让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有意思、学生们“真爱听”、“真相信”就必须在课程形式上多下功夫。
1.要在课程内容上融入优秀的课程元素。课程思政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专业术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等都有很大差异。但任何的专业教育都要借用教学媒介,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学、视频教学到现在的VR教学、线下交互教学等。北京理工大学将虚拟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让学生观察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观察到的事物,实现“线上与线下互联”。通过VR模拟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通过场景再现、交互体验,让学生沉浸其中经历红军遭遇围追堵截,生离死别,过雪山爬草地的艰辛,理解长征精神,学习红军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充分利用人的一切感知功能,深刻体验当时的历史过程,带来更加真实、身临其境的体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互补”,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2.注重学生个性需求,做好分层分类引导。当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思想观念多元发展、个性需求强烈,对于教育媒介来说形式多样、载体众多。因此,要求引导者要注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做好分层分类的课程指导,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从职业人的价值素养、职业能力方面提炼主题,使之与思政课程实现贯通、串联。根据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热点事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思政就在我们点滴的生活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价值引领上应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工作一旦得以有序的拓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柔韧性就会得以凸显,它的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不可估量的。这将推进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升级,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懂技术、会发展的社会职业精英。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
[2]《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任彩君.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3]《坚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9日02版
[4]《“高校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上海思政教育启示录》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9日03版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6]复旦大学成体系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人民日报(2018年05月31日04版)
[7]《思政课,让人怎能不爱听》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12版)
[8]《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研究》黄春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