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备受重视。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意识、态度、技能和知识方面。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价值观的差异和国际化程度的不同。
关键词:艺术专业;跨文化;比较研究
本研究得到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研究”(立项编号:17Q139)的资助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人才输入的主要阵地,国内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相应的,一些新兴的专业,诸如国际商务、大数据、低碳等逐渐建立起来,以适应学科和专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管是新专业还是老专业,在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Ruben(1976)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适当沟通行为的能力。Chen&Starosta(1996)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个体在特定跨文化环境下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活动的能力。尽管这两个具体定义不同,但是基本都包含“文化环境、交际”等关键词。而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量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模式。Chen(198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应从个人特质、沟通技巧、心理调适和文化意识四个维度进行。Byram(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而跨文化能力则包括态度、知识、阐释/关联技能、发现/互动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Samovar和Porter(2004)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动机(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三个方面,国外学者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同维度进行界定时,都是依据本国的文化价值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前沿的研究方法后,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尝试把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开发适合我们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方法。文秋芳(1999)提出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板块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杨盈和庄恩平(2007)尝试建构了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在对基础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后,国内不少学者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过相应的实证研究,胡艳(2011)等从不同角度对外语相关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测量和研究。从以上跨文化交际内涵和国内外不同研究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一,国内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上,较少触及不同国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研究。第二,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几乎没有提及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一、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中方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同韩国“欧亚倡议”对接合作的持续进行,中韩之间的交往不仅仅局限于经贸方面的合作,更多的延伸到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沟通和交流。2013年6月,朴槿惠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共同发表了《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和《充实中韩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并提出,“加强人文纽带,成立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扩大教育、文化、媒体、旅游、青少年和地方领域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201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共同推进业已达成一致的人文交流具体项目,加强教育和青少年领域交流合作。据统计,目前毕业于中国的韩国学生已有20万人,2014年赴韩学习的中国留学生18,670人,2014年毕业于韩国的中国留学生21,095人(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网站)。湖北作为中部最大的教育大省,很多高校的艺术专业都和韩国高校的艺术专业建立了联系并有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湖北中医学院和韩国大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韩国庆尚大学、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韩国忠南大学等,艺术院校中,湖北美术学院和韩国韩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和韩国建国大学有比较深入的合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是专门建立了中韩新媒体学院,专门强化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和交流。然而,韩国学者朴光海(2007)指出,虽然中韩交流日渐频繁,甚至在两国分别出现了“韩流”滚滚、“汉风”阵阵的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但事实上,两国对彼此的了解还相当肤浅,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赵鸿燕(2012)访谈了多名中国和韩国受众,指出中国受众和韩国受众在语势强弱和评介情感等跨文化思维上存在较大区别,并特别指出,认为“中韩文化有一定相似”的3名韩国被访者面对的均是中国受众,而面对韩国受众的8名韩国被访者则全部认为“中韩文化差异很大”。综上所述,本文一方面通过中韩价值观比较研究来解释中韩艺术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异的原因,为加强中韩间的教育和文化沟通与合作,加深中韩合作各高校彼此的了解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对艺术专业课程和教学在国际化程度上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以及对中韩艺术专业学生去彼此国家留学、艺术交流以及出国之后的相关生活提供现实的参考和指导建议。
二、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差异的具体表现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于韩国两所大学艺术专业二年级的50名大学生和中国两所大学艺术专业二年级的50名大学生。所选班级为随机挑选。本文对中韩艺术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测量问卷是基于樊葳葳等(2013)编制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ICC)自评量表来测量的。问卷主要测量学生的意识、态度、技能和知识四个模块。本文分发中文问卷50份,回收32份。韩文问卷50份,回收35份。总计回收问卷67份,有效率为67%。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对中韩艺术专业学生意识、态度、技能和知识四个模块的得分均值进行测算,得出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差异的具体测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四个维度上都具有差异。意识维度和技能维度上,中国学生的得分低于韩国学生的得分。说明中国艺术专业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相对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能。中国学生在跨文化态度和知识上高于韩国学生,说明中国艺术专业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具有较强的交流态度以及比较了解外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要素。
三、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的差异
贾玉新(1997)指出,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其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坚若磐石,挥之不去。价值观是人们向往的某些状态、对象、目标或行为,它超越具体情景而存在,可作为在一系列行为方式中进行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观的定义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所以,价值观的研究对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吕璐,2017)。我们认为,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韩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有不少学者在从事跨文化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但从其影响上来说,Schwartz的10个价值观取向,Hofstede的六个价值观维度,Inglehart的两个价值观测量模型和GLOBE的九个价值观实验项目被广泛应用。本文中,我们采用Hofstede(2001)的六个价值观维度,对中韩价值观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六个价值观维度分别为权利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不确定性规避、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纵容和控制。权利距离维度测量的是社会中权利的弱势群体接受权利不平等的程度。权利距离指数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努力改善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以达到权利的平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测量的是个人倾向于维护个人或者家庭的利益还是更倾向于维护集团或者集体的利益。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称呼是“我”还是“我们”。男性化和女性化维度测量的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男性化社会较为关注个人成就、英雄主义。女性化社会较为关注合作和对弱者的关爱。商业上的不同意义体现在“强悍和温柔”行为方式上。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测量的是人们在面对社会不确定性时的态度,是坚持传统还是采取灵活方式应对。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维度测量的是人们对传统和规范的坚守程度。纵容和控制维度测量的是一个社会对个人放纵和自我满足的纵容程度。这种差异较为明显的体现在对中韩学生跨文化能力中知识和态度的影响。
图2是通过Hofstede网站的在线打分系统为中韩两国价值观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中韩价值观差异最大的即是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上的得分。中国的得分说明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会以包容的态度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开放的态度的指引下,中国学生会去主动的学习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韩国的得分说明韩国人固守传统,在跨文化交际中趋于保守。
(二)国际化程度影响
首先,韩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较高。韩国国土面积虽小,但其2016年的GDP位居世界第11位。韩国是外贸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中,韩国需要大量的具有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力资本。势必会推动国内教育的国际化。
其次,韩国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韩国国内不仅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且力主扩大大学英语授课范围。比如,韩国的“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2006-2010)”中,将推进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提高英语能力、以国际化强化教育竞争力、以战略性眼光充分利用海外人力资源、构建人力资源国际化利用机制”等目标。
最后,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水平不断提升。韩国的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广泛接纳外国留学生的同时,加大支持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各个大学的国际交流部门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国际合作项目,在扩大对外招生的同时,促使韩国各高校加大向海外招收留学生的力度。近些年,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赴韩学习。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各个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推动者和参与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很是重要。国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日益丰富,然而,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细化。仅仅从广义上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探讨势必会忽视对领域和专业的关注。较之于文化专业学生,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结构都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比较中韩艺术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同,揭示了两国艺术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是在参照其它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基础上完成的,后续研究可以尝试开发适合不同专业的不同量表,以期对不同领域和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有效测量。
参考文献
Byram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NewYork:MultilingualMat-ters,1997.
Chen,G.&W.Starosta.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Asynthesis[A].InB.Bur-lesson.CommunicationYearbook19[C].Thousandoaks,CA:353-383,1996.
ChenG.M.Relationshipsofthedimension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J].CommunicationQuarterly,(37):118-133,1989.
Hofstede,G.Cultur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2nded.).ThousandOaks,CA:Sage,2001.
Ruben.B.AssessingCommunicationCompetencyforInterculturalAdaptation.GroupsandOrganizationalStudies,I:334-54,1976.
SamovarLA&PorterRE.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5thEd.)[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樊葳葳,吴卫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J].中国外语,2013,10(06):53-59.
胡艳,2011,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3):68-73.
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璐.跨文化价值观研究—基于Schwartz和Inglehart研究理论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02):124-126.
朴光海,2007,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当代亚太》(7)59-63.
文秋芳,1999,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盈、庄恩平,2007,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4):13-21.
赵鸿燕,2012,跨文化维度下韩国受众对中国电视剧的接受分析[J],《广播电视传播研究》(10)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