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115100)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26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我科2010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6例,采用外用抗生素滴耳液,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用,分别对炎症重、脓少者用抗生素水剂0.3%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滴耳剂、0.25%氯霉素滴耳液。炎症轻、脓少者用甘油或酒精滴剂如2.5%氯霉素甘油、3%硼酸酒精滴耳液,给予治疗2日后均取得明显见效,同时给予口服头孢氨苄胶囊,0.5g/次,3次/d,3—5d,治疗。巩固治疗一周后,行鼓膜修补术。结果3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经治疗有效率100%,效果满意。结沦采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用,加内服治疗后,行鼓膜修补术。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目的。手术治疗的目的: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是耳科常见疾病之一,病变侵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此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它发病年龄多见于小儿,也可见于其它各部年龄。典型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耳流脓,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检查可见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清洗后可见鼓膜充血及鼓膜不同程度的损伤、穿孔。是引起耳聋的常见原因。治疗原则是保持耳内清洁、消毒、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尽可能恢复听力。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手术,避免发生颅内并发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6例,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者20例,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者16例,其他原因者1例。检查体见患耳外耳道内有脓液,无臭,外耳道轻度红肿,鼓膜紧张部穿孔,乳突拍片未发现有骨质破坏。
1.2医技检查:36例取鼓室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9例占25%、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占19.4%、变形杆菌7例占19.4%、表皮葡萄球菌2例占5.6%、大肠杆菌2例5.6%、产碱杆菌3例占8.33%、链球菌6例16.7%,细菌引起的感染。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大小不等,可分为中央性和边缘性两种。穿孔处可见鼓室内壁黏膜充血、肿胀或有肉芽、息肉循穿孔伸展于外耳道。鼓室内或肉芽周围及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程度轻重不一,少数可为重度感音性听力丧失。乳突X线或颞骨CT检查,单纯型无骨质破坏征。骨疡型有骨质破坏征象。
2治疗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炎症治疗。根据医技检查结果,故在治疗上则首先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用。炎症轻、脓少者用甘油或酒精滴剂如2.5%氯霉素甘油、3%硼酸酒精滴耳液。炎症重者、脓多者用3%的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清洗后,并用棉签拭干,然后方可滴药;用抗生素水剂0.3%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滴耳剂、0.25%氯霉素滴耳液。同时给予口服头孢氨苄胶囊,0.5g/次,3次/d,3—5d,局部用药注意事项:忌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毒性;忌用粉剂,否则影响引流,甚至导致并发症;忌用腐蚀剂。骨疡型:引流通畅者,定期复查。引流不畅及局部用药无效者,应手术治疗,根据病变范围可施行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成形术。单纯的鼓室肉芽刮除术术后易复发,若非因条件限制,目前已极少采用。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手术,可旅行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成形术。
结果:3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经治疗有效率100%,连用2日后,均取得明显见效。其中有28例患耳脓性分泌物消失,有8例患耳脓性分泌物减少。再给药3天后。检查有35例鼓膜充血基本消失,有1例鼓膜充血明显减轻。对充血基本消失的改用口服氟派酸。局部仍用氟派酸液点耳。巩固l周后,行鼓膜修补术。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目的。手术治疗的目的: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是耳科常见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本组病例经细菌培养检验出绿脓杆菌9例占25%、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占19.4%、变形杆菌7例占19.4%、表皮葡萄球菌2例占5.6%、大肠杆菌2例占5.6%、产碱杆菌3例占8.33%、链球菌6例16.7%,细菌引起的感染。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危及生命。典型症状为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是引起耳聋的常见原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多由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演变而来,为耳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分为以下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单纯型、坏死型、胆脂瘤型三种。一型单纯型:表现为反复发作耳间歇性流脓,量多少不一,脓液多无臭味。上呼吸道感染时,耳流脓或脓量增多,脓液呈枯液性或粘脓性,无臭味。鼓膜穿孔一般在紧张部,大小不一,鼓室粘膜轻度增厚,色泽光滑,苍白或淡红色,耳聋为传导性聋,听力下降不明显。二型骨疡型:病变侵及骨质,破坏性大,耳持续性流粘稠脓,有臭味,脓内常很有血丝或耳内流血水样分泌物,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通过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有的息肉堵塞穿孔处,听力呈重度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X线显示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CT扫描显水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阴影,轻度骨质破坏。三型胆脂瘤型:耳长期待续性流脓,脓量多少不一,脓液有恶臭味。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7L,从穿7L处可能见到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元定型物质。外耳道后上壁可能下塌,由于其历亡壁骨壁缺损破坏的原因,耳聋为较重的传导性聋。晚期病变波及耳蜗,耳聋为混合性。值得注意的是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早期无耳内流脓史,松弛部穿孔者被一层痂皮覆盖,易漏诊。X线或额骨CT显示上鼓室、鼓窦、乳突有骨质破坏区,边缘多浓密、整齐。
治疗原则是保持耳内清洁、消毒、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尽可能恢复听力。骨疡型和胆质瘤型在明确诊断后应保证引流通畅,尽早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重建听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病程迁延为慢性。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等,患急性中耳炎时较易演变为慢性。鼻、咽部存在慢性疾病,咽鼓管长期阻塞或功能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多,常见有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也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感染。
根据多年的临床结合治疗,近年来免疫机制研究发现,对于混合性感染中的厌氧菌能抑制和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使感染加剧和扩散。因此,在治疗中最好分别选择对厌氧菌和需氧菌敏感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刚.盐酸洛美沙星联合头孢拉定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09期.
[2]张志颖.滴耳油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0例临床观察[J].工企医刊2010年02期.
[3]赵守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浅谈[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