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松(杭州天元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1201)
【摘要】以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了杭州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分类及主要特征。其中,西湖为世界稀有的城中天然湖泊、西溪为世界唯一的城中次生湿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跨湖桥独木舟是世界最早的船和中华文明之光的良渚文化遗址群,并伴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得出了分布面积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价值颇高的主要结论,建议申报以“三水、二址”的杭州世界地质公园,供主管部门领导决策参考。
【关键词】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类型;主要特征;杭州世界地质公园
ProposaltoapplyforHangzhouworldgeologicalpark
ShaoShui-song
(HangzhouTianyuan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HangzhouZhejiang311201)
【Abstract】InordertoenrichinformationsetoutdetailedgeologicalrelicsinHangzhoudistributionofresources,classificationandmainfeatures.Amongthem,theWestLakeinthecityfortheworldofrarenaturallakes,Xixithecityfortheworld'sonlysecondarywetlands,QiantangRivertideoftheworldwonders,canoeacrossLakeBridgeistheworld'sfirstvesselandthelightofChinesecivilizationLiangzhuCulturalRelicsgroup,accompaniedbyalargenumberofculturallandscape,cometothedistributionareaofextensive,richincontent,awiderangeofhighvalueofthemainconclusions,itisrecommendedtodeclarethe“Sanshui,twosites”inHangzhou,aworldgeologicalpark,forthechargeofdepartmentalleadershipdecision-making.
【Keywords】Geologicalheritageresources;Distributiontype;Mainfeatures;HangzhouWorldGeopark
杭州是我国也是世界名城之一,经历了8000年的文明史,蕴藏着丰富的杭州地质遗迹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西湖、西溪湿地(与西湖并称“二西”)、钱塘江大潮(与西湖、西溪湿地简称“三水”)、跨湖桥遗址、良渚遗址群(称之“二址”),完全符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故建议申报以“三水、二址”的杭州世界地质公园,特撰写本文,供主管部门领导决策时参考。
1.杭州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情况
据调查,杭州地质遗迹资源主要分布在环西湖山区和郊区,以西湖为核心,西有西溪湿地,东有钱塘江大潮,南有跨湖桥遗址,北有良渚遗址群,分布面积范围约600Km2,且较均衡分布。
2.杭州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2.1杭州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由图可见,杭州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地貌地质条件的控制,并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按成因划分为两大类,即地貌地质类和考古类,在这两大类中,以地貌地质类为主,其主要特征归于表1中。
2.2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的主要特征
(1)西湖[1]。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三面青山一面城”中,南北长约3.3Km,东西宽约2.8Km,周长15Km,由于受苏堤、白堤、杨公堤三堤相隔,分别形成了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南湖和岳湖5个水区,全湖水面5.6Km2,平均水深1.5m,风景区面积60Km。它的形成涉及到1.3亿年前侏罗纪晚期在北里湖葛岭一带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而遗留了葛岭火山遗迹,有力证明了西湖原为古火山口,地势低洼,形成洼地。随后随着地壳运动逐渐趋于平静下来,以堆积为主,到了全新世,距今约6300到7000年(据C14测定),杭州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当时的吴山、宝石山之间的洼地成为与外海相通的浅海湾,并在潮汐的强烈冲击作用下,泥沙淤积,加之,受后期的钱塘江沙坎所阻,与外海相隔形成了泻湖,湖水逐渐淡化而形成了现代西湖。由此可见,西湖经历了古火山口→古洼地→古泻湖的复合演变过程。
西湖有名湖、名溪、名洞、名山、名泉、名茶、名花、名人、名楼、名馆、名寺、古城、古塔、古墓,古树、古井、古遗址、古生物、古建筑、古运河、其中虎跑泉水龙井茶被誉为“西湖双绝”,还有杭州丝绸、张小泉剪刀的名优产品、古典名著的《水浒传》和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及马可波罗盛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等诸集地质、考古、生态、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的文人景观,且分布均衡,并具有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分布特征。
(2)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西部古荡地区,距西湖不到5Km,先期开发的一、二、三期占地面积约11Km2,这里河流纵横交汇,期间分布着众多港汊和鱼塘,水域面积约占70%。它的形成与全新世晚期(距今约2500年)大规模海退逐渐成陆,在地势低洼处形成了沼泽与湖泊,从而,构成了纵横密布的水系和独特的湿地景致。由此可见,西溪湿地经历了海退成陆→沼泽与泻湖(湖、塘)淡化演变过程。
西溪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野朴,文化积淀深厚,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的“三堤十景”有力说明了这一点。
(3)钱塘江大潮[3]。据史载,潮速每小时24Km,潮头最高3.5m,潮差可达9m。它的形成除受月球和太阳引潮力外,主要还与独特的地质、地理和气象水文条件密切相关。钱塘江口是一个典型的“喇叭口”,湾口宽达100Km,湾内到南汇嘴开始收缩至澉浦附近狭缩到30Km,
直至在萧山观潮城江面仅有3Km,在这种外宽内狭的地理环境中,从长江口涌进大量的泥沙,在潮水强烈的作用下,造成北岸侵蚀,南岸淤积,并受丁字坝的阻挡,加之,又受到澉浦附近江底的沙坎所阻,潮头一跃而起,尤其是碰到台风天气,风起潮涌,潮水更猛、潮头更大,并出现罕见的“回头潮”。由此可见,钱塘江大潮主要受月球引力、外宽内狭的“喇叭口”、江底沙坎、南岸丁字坝和台风等因素影响所致。
历年来,钱塘江大潮受到中外游客的敬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钱塘江大潮的名句。
(4)跨湖桥遗址。位于杭州萧山区湘湖(与西湖趣称“西湘记”),遗址面积近15m2,考古人员先后于1990、2001、2002年三次挖掘出房屋残迹、灰坑、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动物残骸等遗存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独木舟,舟长560cm,经C14测定,距今约8000年,其年代明显早于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是迄今为止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它的保存与所处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据钻探揭示,遗址所在地原来是一座隐伏的小山包,上覆薄层的碎石土、淤质土和填土,从海相有孔虫、介形虫、孢粉资料佐证了它经历了全新世海侵、海退成陆形成一个泻湖的过程。而跨湖桥先民们选择在临湖依山而居,繁衍生息。
据不完全统计,统计结果列入于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跨湖桥及其周边集30多个古遗址、名人、矿产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其中,以古遗址为主,约占20﹪,除外,还有传统工艺的萧山花边名优品牌和萧山罗卜干、萧山霉干莱、义桥羊肉名优土特产。
(5)良渚遗址群。最密集分布在杭州余杭区良渚、瓶窑和安溪三个镇,在太湖流域也有零散分布。发现于1936年,挖掘至今,已发现良渚遗址达130多处,遗址群面积约44Km2,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莫角山宫殿建筑墓址、反山、瑶山高等级显贵墓地、瑶山、汇观山高规格祭坛。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是中国早期文化起源阶段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它的分布与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良渚先民们选择在环太湖流域的平原中,濒临太湖水源,以种植水稻、捕鱼、打猎为生。至于良渚文化的消亡,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可能与自然灾害的“水灾”或“海侵”有关。而笔者从地层、微体古生物、孢粉分布情况分析,倾向于临湖、地势低洼,大规模的洪水泛滥淹没了良渚文化消亡的观点。
良渚除地质遗迹资源点多、面广外,还有目前正在发掘中的大型古城的揭秘和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遗迹等人文景观。
3.世界地质公园的定义内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执行局2001年331号决议的定义为:有明确边界和足够的面积,能服务于当代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美学价值和考古、生态、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地质-古生物遗迹所组成的特殊地区称为“世界地质公园”。
4.申报杭州世界地质公园的理由与应注意的事项
4.1申报杭州世界地质公园的理由。对照以上世界地质公园的定义,杭州的“三水、二址”完全符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其理由如下:
(1)分布面积广泛,这一点从杭州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有足够面积,且边界明确,分布较均衡。
(2)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具有世界稀有的城中天然湖泊、世界唯一的城中次生湿地、天下奇观的大潮、世界最早的船和中华文明之光,并伴有众多的人文景观。
(3)价值颇高,以上“三水、二址”都属于国家级的,其核心价值在于集地质、考古、生态、历史、古生物于一体的遗迹,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4.2申报杭州世界地质公园应注意的事项。由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程序规范。因此,建议委托具有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质和申报建立地质公园经验的单位承办。
参考文献
[1]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等.杭州市地图集[J],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202.
[2]邵水松.杭州虎跑泉群氡水的形成机理及水资源合理开发[J].勘察科学技术,1991.(6):7-10
[3]谢圣明,等.中国青年百科全书[J],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162.
[4]卢成忠,等.余杭泗岭A型花岗岩新发现及意义[J],北京:中国地质,2008.(3)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07-31-720
[作者简介]邵水松(1949-),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