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沙湾区人民医院药剂科614900)
人的全身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组成了人的基础框架,成为人体的支撑系统,支撑着人一百多斤的重量。人体骨骼也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成分,骨骼的健康也关系到人的运动能力,骨骼坚强牢固,活动灵巧,才能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
骨质疏松属于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一般老年男性和绝经妇女容易患骨质疏松,它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了解机体如何调节骨量,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抗骨质疏松药物。我们机体对骨组织代谢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两类细胞,即促进骨形成的成骨细胞以及促进骨吸收的破骨细胞。打个比方,我们把骨头看成一个水池,骨量看成水池的水,成骨细胞就是入水口,破骨细胞就是出水口,要想水装满水池,就需要成骨细胞调控的入水量大于出水量,这样水池才能装满,骨量才大;当破骨细胞调控的出水量更大时,骨量就丢失,出现骨质疏松。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也就是主要针对这两个靶点来进行治疗的,主要分为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它们作用的靶点就是调节出水口,减少出水量,减少骨量的流失,以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而存进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它调节的就是如水口,增加入水量,也就是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来防治骨质疏松。当然还有一些其它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防治骨质疏松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作用就是减少骨丢失、维持或增加骨密度,以降低骨折的概率。
为防治骨质疏松症,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规律的运动,补充钙剂可提供骨形成的原料,促进其它抗骨质疏松药物发挥作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种类,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可能影响到药物发挥作用的因素。
1.骨吸收抑制剂
(1)双膦酸盐:具有较强的抑制骨吸收的作用,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目前常用的双膦酸盐类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依替膦酸二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钠等,多数国家的都将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主要治疗药物。对于年轻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水平较低且未发生过骨折的这些患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骨折风险者不高的患者,可首选此类口服药物治疗;而对于口服不能耐受、口服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比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双膦酸盐注射制剂。
注意事项:此类口服药物服用方法非常特殊,服用方法不对,可能会降低治疗效果,增加食道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此类药物应在清晨进食前至少半小时服用,用200~300mL白水送服,不能咀嚼、吮吸,服药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躺卧),应保持直立体位(站立或坐立),以降低对食道的刺激;此期间应避免进食牛奶、果汁等任何食品和药品。由于这类药物会刺激消化道黏膜,易出现呕吐、恶心、反酸等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果在引用过程中出现了咽部疼痛、禁食或吞咽困难、胸口疼痛的话请及时就诊。有文献说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可能增加骨折风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类药物没有被禁用,说明使用它是利大于弊的,因为目前证据显示使用它后骨质疏松的概率比这罕见的用药后骨折概率大得多。
(2)降钙素类:此类药物能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髋部骨量,降低椎体骨折的风险;并且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特别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也是就说当你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并且身体时刻疼痛,尤其是腰背部脊柱这里时,你就可以考虑使用它。目前常用的有鲑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
注意事项:使用降钙素类药物后,少数患者会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本类药物有降低血钙的作用,使用降钙素期间必须补充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个月。
(3)雌激素类:绝经激素治疗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减少骨丢失,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发生椎体、髋部及非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缓解更年期症状,适用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特别适合于伴有潮热、出汗等绝经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以及希望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妇女。绝经早期开始使用受益更大。
注意事项: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证。使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掌握实施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定期进行(每年)安全性评估,特别是乳腺和子宫。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如雷洛昔芬。该药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的风险;而在乳腺和子宫则发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能够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注意事项:患有或以往有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静脉栓塞疾病者,或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者禁用。雷洛昔芬不适用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2、骨形成促进剂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是当前促骨形成的代表性药物,国内上市的药物为特立帕肽。能有效地治疗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提高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用于高风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也就是说一般在非常严重骨质疏松时才考虑使用它。
注意事项:少数患者注射特立帕肽后血钙浓度有一过性轻度升高,并在16到24h内回到基线水平。用药期间应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治疗时间不能超过2年。
3、其他机制类药物
(1)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该类药物可以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并抑制骨的吸收,提高骨量,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代表药物为α-骨化醇和骨化三醇,该类药物因不需要肾脏1α-羟化酶羟化就有活性,故得名为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尤适用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以及1α-羟化酶缺乏或减少的患者该类药物常常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钙和尿钙,特别是同时补充钙剂者,以免发生高血钙;肾结石患者慎用。
(2)锶盐: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功能和生化效应。锶的化学结构与钙和镁相似,在正常人体软组织、血液、骨骼和牙齿中存在少量的锶。雷奈酸锶是合成锶盐,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可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3)维生素K类(四烯甲萘醌):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促进骨形成,并有一定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能够轻度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因维生素k可拮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该药禁用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
抗骨质疏松药物种类多,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不是千篇一律,应个体化治疗。以上简要的介绍了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相信大家对该类药物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应用抗骨质疏松药,充分发挥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在应用抗骨质疏松用的过程中,应坚持按医师制定的疗程服药和随访,评估骨折风险,以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