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汪行舟胡智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得到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独特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性分析。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经济、政治、教育等诸多信息对广大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其内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形成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履行政治权利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终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简而言之,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逐渐接受社会的政治文化规范,并使自己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甚至终身的过程。
关于政治社会化内容,学者们多数认为:政治社会化内容包括学习政治知识、确定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掌握政治技能、充当政治角色四个方面。政治社会化从一般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认识层面上,学习并建构政治理论框架;在心理层面上,养成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形成政治态度;在参与层面上,培养和掌握政治生活的基本技能。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现状2012年8月,《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多在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社会群体,是具有行使政治权利的正式公民。
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5.3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8.6%,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2012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为21小时/周,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较高,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使用率分别达92.3%和85.4%;网络音乐和视频的使用率分别达88.8%和78.9%;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为95.1%和82.7%;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达64.9%、58.6%和58.4%。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特殊群体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群体特质。
他们对精神需求的程度往往超过对物质的需求。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势必对大学生政治社化产生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引起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混乱。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网上传播、碰撞和交融。网络文化极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产生。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放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推进“网络殖民化”,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对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面对大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观点,一些零碎甚至片面的政治感受都可能动摇和改变其极不稳定的政治价值观,造成其政治价值观的混乱。
2.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实践行为的缺失。政治实践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键环节。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机交流中形成的,由此可能导致其政治实践行为的缺失。网上交流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网络行为的虚拟性使其政治社会化过程整理明显带有一种虚拟化的色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时空的隔离,较之现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这种虚拟化特征,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缺少政治实践行为的调整,很可能造成其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适应和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所适从,从而逐步削弱其参政、议政等政治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3.网络文化极易导致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淡化,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基于互联网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方式,任何个体都可以借助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等现代化手段向全球的网民传播信息。而当前的技术条件还未达到对网络虚拟行为的有效监控,网络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由于思想的不成熟,一部分大学生出于一时的冲动,可能对一些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的信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不考虑后果,恶意造谣制造混乱。另一方面,开放的互联网也使政治生活的透明度逐渐增加,现实政治生活不完善的一面更多地暴露在大学生面前,高度完备的民主目标和尚不完善的民主现实的反差,会刺激着大学生,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失望,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甚至产生政治猜疑心。这些将会弱化既有政治体系的向心力,导致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淡化,很难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应有效果。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基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与惩治网络犯罪的立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扬长避短,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形成和谐安全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校园网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利用网络直接开展网络教育,积极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着眼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亲历亲为全面提升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当然,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集体活动,从而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参考文献:[1]陈自原.对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间接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2]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