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6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6例临床分析

魏景仙

魏景仙

大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指征,分析

如何降低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为胎盘因素27例,(占58.69%)、子宫收缩乏力9例(占19.56%)和子宫破裂4例(占8.69%),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要求手术6例(13.0%)其中2例为全子宫切除。结论子宫切除是治疗产科急性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降低剖宫产率又可减少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子宫切除

[中图分类号]R7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8-00-

子宫切除是治疗产科子宫出血,抢救产妇生命的一项措施和手段。为探讨产科子宫切除的临床情况,对我院近7年来围产期急症子宫切除46例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999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总分娩数为16326例,其中产科行急诊子宫切除术46例,发生率为总分娩数的0.28%,46例急症子宫切除者年龄为19~40岁,平均年龄31.6岁,初产妇11例,经产妇35例,平均孕周38.1周.

1.2手术时间:41例于剖宫产术后立即切除子宫。4例确诊出血原因(胎盘植入)后切除子宫,其中1例阴道分娩并发晚期产后出血入院经药物治疗、子宫按摩和宫腔纱条填塞等保守方法止血无效时行子宫切除。

1.3手术方式:20例行次全子宫切除,6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步骤按常规步骤进行。

1.4术前出血情况:术前失血性休克20例,出血量为12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2135ml。

2结果

2.1子宫切除术指征:46例均因子宫大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其中胎盘因素27例(58.69%)子宫收缩乏力9例(占19.56%)和子宫破裂4例(占8.69%),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要求手术6例。

2.2手术并发症:术前并发症主要是失血性休克,发生20例,术中因出血迅速而多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积极心肺复苏、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后抢救成功。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2.3母婴预后所有产妇均于子宫切除术后痊愈出院,住院8~12d,平均(9.15±2.18)d。46例患者中有3例双胎妊娠,围产儿总数为49例,其中轻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6例,存活新生儿42例,占85.71%,围产儿死亡7例,病死率为14.28%,其中胎死宫内5例,2例因重度窒息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指产前、产时(含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发生子宫大出血时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控制一些因素引起的顽固性子宫出血,其发生率的高低与产前保健预防及产时产后并发症的处理密切相关[1]。

3.1子宫切除的主要因素胎盘因素是造成难以控制的产科子宫出血的首要原因。其中前置胎盘伴或不伴胎盘植入,胎盘早剥是急诊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我院资料提示,胎盘因素致子宫切除占58.69%。同时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要求手术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3.2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产科大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达不到完全止血者,则应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不失时机地挽救产妇生命。手术尽量选择次全子宫切除术,力争缩短手术时间[2]。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组46例,宫腔纱条填塞30例,4例行子宫动脉结扎,3例行髂内动脉结扎,均未起效后,即行子宫切除术。还有3例因子宫破裂大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立即予以肝素、输血及补充凝血因子、心肺复苏,并行子宫切除后抢救成功。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认为以次全子宫切除为主,可保留宫颈、峡部组织及适量的子宫内膜,这样术后能维持周期性出血,保留了部分内分泌功能。但对于子宫破裂及累及宫颈者,则应行全子宫切除术。本组46例患者36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0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3例因子宫破裂,撕裂口至宫颈;2例因胎盘植入位置过低,次全子宫切除后保留部位仍出血不止而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因合并子宫多发肌瘤患者要求全子宫切除。

急症子宫切除术虽然保全了患者的生命,但是也给年轻的患者带来的身心的伤害,使她们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做好孕前产前的各项保健工作,对不宜继续妊娠的患者及时终止妊娠;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减低人流及引产率;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及时机,提高手术的技能;做到以上各点才可有效降低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陈萍,王咸英,冯钢.急症子宫切除在产科大出血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52.

[2]朱坤仪,梁心玲,梁晓阳,等.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科大出血的应用和评价.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