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异常及调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学生心理异常及调节

范秀平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调节;方法

当今,由于社会的开放,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播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父母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定目标,以及中学生性发育的提前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数据显示:“中学生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里不健康也叫心理偏差,中学生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虚荣、嫉妒、自卑、孤僻、爱耍小性子等。

为了帮助中学生对这些常见心理偏差及其调控方法有了解,下面笔者就逐一进行介绍。

一、怎样认识虚荣及克服虚荣的毛病

所谓虚荣,就是指一个人最求表面的荣耀和光彩,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的心理(或指一种追求不真实的光荣或荣誉的愿望)。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虚荣属于一个人在性格方面的情感特征。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社会生活的群体中得到被人的尊重和赞赏,从而也产生了对个人的声誉、名望、威信的强烈需求。一个人的上进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有了成绩,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一些人为了实现上进需要,以不适当的手段或方式,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要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所以。有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对虚荣心的生动描述。和其他心理特征一样,虚荣心也有强弱之分。当它表现较弱时,还不能使人意识到它的危害;可是虚荣心较强是由虚荣心较弱演变而来的。在强力的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能使人产生各种可怕的动机,这种动机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虚荣心是使人走向歧途的兴奋剂,看来不无道理。这是因为虚荣心能燃起一个人的邪念,使人失去理智的控制,最后往往导致终生的遗憾。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克服好虚荣的毛病呢?为此,建议你:

1.树立远大的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越高,对低级庸俗的事物就越不会注意。一位哲学家说:“虚荣者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着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2.彻底认识危害。虚荣虽然可以使你得到一时的满足,填补一下内心的空虚,但它像沉重的包袱压在你的身上,时刻使你担心失去这个包袱,从而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而且,假的毕竟是假的。总有一天马脚会从麒麟皮下露出来。那一来,将使你声名狼藉,难堪万分。

3.要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有这么多长处和短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4.正确对待舆论。虚荣心与自尊心相联系,自尊心又与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许多人好虚荣并不是要争得非分的殊荣,而是为了避免某种非议,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其实,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二、嫉妒的危害及调节

嫉妒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心理和意识。词典中认为“嫉”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是埋没贤良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嫉妒是一种情绪状态。其特点是以极端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为核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嫉妒心理的危害性极大。由于嫉妒心理有明显的指向性,嫉妒者往往不折手段地采取种种方法打击他们嫉妒的对象,因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对国家、集体都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嫉妒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私有观念的产物。要根绝嫉妒心,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嫉妒又是一种个体心理品质,因而要克服它还得靠自己的努力。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嫉妒心理呢?心理学家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危害。如前所述,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别人,二是贻误自己,三是腐蚀风气,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有害。

2.缩小自我。嫉妒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所致。因此,要想铲除嫉妒心理,必须祛除私有杂念,拓广自己的心胸。

3.善于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不服输固然是为了使自己进步,服输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进步。明乎此,对于好胜心过于强的人来说,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祛除嫉妒心的困扰。

4.将心比心。就是进行心理位移。一旦嫉妒的阴影笼罩你的心头时,你不妨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要是我处在对方的位置上,心中将作何感受?这样,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善良起来,许多杂念、邪念、恶念,就会不知不觉地被我们所抑制。

三、如何认识和克服自卑的心理弱点

沮丧自卑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自卑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人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由于这些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广度,所以,它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也较大。自卑心理使人自暴自弃,无所追求,一事无成。为了能有效地克服自卑心理,心理学家建议做到:

1.评价。人贵有自知自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表现在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2.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应为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3.补偿。盲人尤聪,瞽者尤明。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作用。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为了更好地克服自卑心理弱点,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积极地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二是:“扬长避短”。

4.鼓励。采用“60秒PR法”家庭游戏。

四、性格孤僻的表现及调控

学生里经常会看到有一些具有明显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心理活动倾向于内心世界,对与自己无关的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愿表现自己,在情感上显得比较深沉、含蓄,有时会在生人面前显得腼腆、拘谨,不愿和别人主动交往,语言表达存在困难、有些刻板,做事常独来独往,很少有朋友,所以性格孤僻的人承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差一些,也不利于将来融入社会。对着性格的人心理学家提出可用以下方法矫正:

1.主动与人交往。可以从最简单的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做起,每天都能主动与同学愉快的聊天。如果你能对这些逐渐习惯起来,说明你已经开始摆脱困扰你的孤僻了。

2.多多参加活动。多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娱乐、社会活动。

3.主动关心别人。友谊在于培育,不在于等待,在于不吝奉献,不在于单方索取,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与“爱”中生长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果你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善意的手握住的,那时,你又焉感孤独?

五、怎样克服“小性子”的毛病

所谓“小性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尖酸、爱耍小脾气、爱“掉脸”,这是一种不良性格的体现。这种人以自我形象为中心,自尊心和虚荣心极强。心里学家认为,“小性儿”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生和形成,后天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主要指在以下几种环境中长大的人:娇生惯养、一惯得宠;条件优越、自恃高人一等;只要获得、很少给予。当我们知道心理学家关于“小性子”人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后,关于如何改变这种性格的问题,也就大体有数了。主要是:

1.拓宽心胸。小性子的人的气量比较狭小,而气量是同一个人的人生观密切相关的,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指宰相往往有治国安邦这一远大的人生目标,所以能比较自觉地不计较那些闲言碎语。古人也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所以,要改掉爱耍“小性子”的毛病,首先要加强个人思想修养,破私立公,遇到有关个人得失、荣辱之事时,经常想到国家、集体和他人,经常想到自己的目标和事业。那一来,恐怕也就犯不着计较这些闲言碎语,也没有想不开的事与人家掉脸、发脾气的必要了。

2.宽宏度量。宽宏的度量,往往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能够原谅别人的缺点和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能对人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3.控制情绪。“小性儿”的人往往感情用事,这不仅伤人,也会伤己。要与人为善,人的心理都是:你尊敬人,人也尊敬你这叫感情的互酬效应。所以,当心中有了不愉快的事快要发货时,一定要能理智的克服自己。

(作者单位:山西省岚县高级职业中学0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