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

王艺霏1王轶蓉2通讯作者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症瘕

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的五逐瘀汤之一,是清代《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名方,其组成为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其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显著,同时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加强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书中提到“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故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痛经

张某,女,26岁,公司职员,2017月1月30日初诊。患者自12岁月经初潮后至今,月经期间出现周期性腹痛,需要服用止痛片方可缓解。月经周期规律25-30天,经期6-7天,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末次月经:2017年1月10日。自述近3月来经期腹痛受寒后明显加重,得温疼痛方可缓解。近日因工作压力较大,情志不畅,夜寐差,多梦,纳可,二便调,畏寒,手足欠温。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治以化瘀止痛,温经散寒。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当归、益母草各15g,赤芍12g,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制附片、延胡索、小茴香各10g,干姜、没药、肉桂各6g,乌药10g,炒白术15g,陈皮6g,炙甘草6g,因其睡眠差故加首乌藤30g,情志不畅加柴胡15g,因其畏寒肢冷,故加桂枝10g。连服7剂,月经期间不停药,病情变化随诊。7日后复诊,自觉症状减轻,嘱其继续服药7日,并注意保暖。后随访,痛经至今未发。

按:痛经是临床中妇科常见的病种之一,主要变现为周期性的腹痛,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晕厥。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通经脉搏,通达下焦;当归、川芎、芍药调营活血,散滞通经;延胡索、没药行气化瘀,消肿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方中既有四物汤(地、芍、归、芎)活血调经,又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诸药组合具有温经活血逐瘀止痛作用,使寒散血行,冲任、子宫气血调和流畅,故痛经得到缓解。

2.慢性盆腔炎

林某,女,37岁,销售人员,2016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错后,35-40天一行,经期4-5天,血色暗红,有大量血块。下腹疼痛结块,日久不愈,痛引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质稀。无异味。查体: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子宫前位,常大,压痛,宫颈举摆痛。彩超显示:子宫前位,大小6.1cm×4.2cm×3.3cm,形态规则,实质回声均匀,子宫内膜厚0.8cm,左附件见3.2cm×2.5cm的囊性包块。盆腔积液3.6cm×4.2cm(2016年11月20日我院)。加之该患者的工作环境需常年在开放的室外,冬季北方温度较低,引发小腹疼痛等症状,故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黄芪30g,延胡索10g,小茴香6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蒲黄10g,败酱草15g,桃仁10g,三棱10g,莪术10g,茯苓20g,五灵脂10g。嘱患者按时服药,注意避寒湿,并配合微波热疗。口服中药两个月后,复查。彩超见左附件囊性包块消失,盆腔积液缩小至1.2×1.1cm。患者自述下腹疼痛明显减轻,腰痛得到缓解,白带量色恢复正常。

按:慢性盆腔炎,中医学将其定义为“带下”、“痛经”、“月经不调”等,应用中医治疗在临床上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有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的药物成分可以有效改善全血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测定值以及全血比粘度,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凝集,如川芎、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组织异常增生速度减缓,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转化和吸收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同时桃仁、三棱、莪术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使粘连组织软化,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吞噬细胞的活力,它的作用类似于免疫增强剂。[3]

3.不孕症

宋某,女,31岁,职员,2016年02月6日初诊。已婚3年,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至今未曾受孕。患者平素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28~37天一行,经期4~5天,量较少,色黑,经期腹部隐痛,少腹尤甚,遇凉痛增,得热则缓,白带量多,质清稀。末次月经:2016年1月25日。自诉夫妻感情和睦,夫妻双方孕前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患者平素畏寒,且感觉下身偏凉而不适,若厚其衣着则舒服,,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质紫黯、尖有瘀点、苔白,脉沉迟。中医辨病为寒邪客于下焦,血瘀气滞的不孕症。治当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当归15g,赤芍、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各10g,肉桂、干姜、陈皮各6g,小茴香10g,丹参15g,丹皮10g,桃仁、红花各6g,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各15g,丹参15g,丹皮10g,陈皮6g,炙甘草6g。经行第1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六日后复诊无明显不适,嘱其以此方连续治疗4月,并注意避寒邪,畅情志,节房事。于2016年6月复诊时测血HCG阳性。后随访于2017年4月,生一男婴,母子健。

按语:中医认为本病属寒凝胞宫,瘀血内停,阻滞冲任胞宫,故月经错后,不能摄精成孕,因而婚久不孕;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不畅,不通则痛,故经期腹痛;四肢不温,舌质,苔薄白,脉沉细均为寒凝血瘀之象。《医林改错》中有对少腹逐瘀汤的描述“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5剂,不过5个月必成胎”。本方中小茴香、肉桂、干姜性温而归脾、肾以温经散寒,使瘀滞胞宫之寒凝得散;当归、蒲黄、五灵脂、桃仁、赤芍、川芎、延胡索、丹皮,入肝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温补肝肾,调精助孕;陈皮、炙甘草养胃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调精助孕之功。

4.癥瘕

刘某,女,46岁,自由职业,平素月经周期正常,白带稍多,近9个月,月经量逐渐增多、色紫黯。挟有血块,腰酸腹痛,伴有畏寒肢冷,今日偶然扪及脐下似有硬块如核桃大,重按则痛,于2016年7月在我院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肌瘤,4.5cm×2.7cm,建议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情绪,故先以中药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疗效并定期复查。患者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涩及B超提示,当属寒凝气滞,血瘀癥瘕。治则:活血散结,破瘀消癥,佐以温经行气。处方: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2g,桂枝9g,炒小茴香6g,生蒲黄(包煎)12g,炒五灵脂12g,干姜6g,三棱15g,莪术15g,炙山甲10g,炙上甲15g,炒桃仁15g,乌药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30剂(经期停服)后,腰痛、腰酸等症状减轻,经量较之前减少,脐下硬块扪之不痛而较软。遂以上方加大剂量粉碎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9g,日2次,温开水送服,以图渐消缓散之效。7月后就诊,自诉月经正常,量不多,脐下硬块扪之模糊不清,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肌瘤1.5cm×0.6cm,自述月经量恢复正常,色红,血块减少,腰酸腹痛减轻。嘱患者定期复查。后随诊,该患者子宫肌瘤未见增大。

按:子宫肌瘤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达到20%~30%,好发年龄为30~50岁,多表现为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小腹胀痛或隐痛,腰酸、困痛、多梦、乏力等症状。轻者长期压迫膀胱、直肠等器官,严重则可引起长期大量出血。[4]其临床表现与少腹逐淤汤证机理相同,其病位在少腹,其病因在于“淤”。淤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其以痛为主,治以逐淤止痛、软坚散结,使淤血去、积滞消,自然能获痊愈。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2]石瑛.慢性盆腔炎妇科临床中医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121-122.

[3]孙杰.少腹逐瘀汤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76例[J].陕西中医,2008,29(7):773-774.

[4]杨准,王洪白.少腹逐淤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