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锦
摘要:历史是过去与今天之间不间断的对话,据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然而当今的历史教育承受着过多的考试与分数的压力。历史课堂也不可幸免的划入到应试教育的行列。对照国外历史教育的现状,如何能发挥历史应有的鉴今功能,本文试图从历史课堂中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堂;“鉴今”功能;教师;学生
使人明智的历史曾备受推崇,有过辉煌的昨天,承载着“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使命。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不断从中外历史文化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从中积累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在当今时代的处事应变能力。但令人遗憾甚至可悲的是人们往往数典忘祖,因无视以史为鉴而重演了多少人间悲剧,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一、“历史课堂,以古鉴今”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学史鉴今”。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除了枯燥的历史记忆,还有多少“鉴今”的功能?
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关于日本中学生的历史考试题的文章:“中日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爆发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假如21世纪再次爆发中日战争的话,你认为日本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请根据两次中日战争的历史进行分析”。日本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危机意识,而反观我们中国的历史教育,“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结果如何?”等等,而我们的孩子在枯燥地记忆下了这些有关历史的数字以后对于他们的未来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话,以史为鉴,成就了这一代名君。了解历史,只为更好的把握现在与未来,而决不能沉湎于过去的辉煌,更不能忘记或无动于衷于耻辱的过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必须培养出真正关心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的学生!只有拥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栋梁!历史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们应该关心现在和未来。若历史教师还停留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照本宣科、就事论事,无疑将成为学生紧张学习生活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怎会激起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呢?历史的教育功能又怎能实现呢?所以,我认为站在新时代的课堂里,必须注意将历史和现实有效整合,强化历史课的“鉴今”功能
二、“历史课堂,以古鉴今”途经初探
1.挖掘教材,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
在课程改革后,文化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多的着眼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自身的思考和感悟中,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提高人文素质。因此,对教材的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新课标课本中关于中国历代文化发展的内容涉及面较广而不深入,正是这种“框架式”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学习孔子这一历史人物时,经过学情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都知道孔子及其教育名言,但对于孔子生平、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就知之甚少,因此笔者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杂志等方法,搜集了孔子故里(孔府、孔庙、孔林)图片资料、体现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小故事、孔子教育箴言,并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交流,同时,还提高了搜集、应用、分析资料的能力,同学们越来越多的体会到孔子是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民族气质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从而自然过渡到教材处理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即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以史为鉴
(1)联系时政热点,以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历史课程改革,一个相当重要的使命是改变求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问题要为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需求应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时事热点、国家民族前途有关的问题,适时地把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引入历史课堂。
如在讲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时,引用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设问:①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②请你举出当前国际关系中能验证这句话的具体实例。③你能对美日关系,中日关系进行展望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始跳出教材看历史,让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深刻地反思历史,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并有意识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来分析当今世界和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
(2)联系历史史实,以故事创设情境,探究经验教训
通过创设历史故事情境,使历史知识情节化、通俗化,让学生去轻松愉悦地“悟”出某些理论的实质,进而形成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在这些规律中寻求对当今社会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历史真正学为今用。
创设历史故事情境的方法很多,有影视材料、故事讲述、编演历史剧,图片展示等。
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展示慈禧,李鸿章,丁汝昌等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之后,为什么中国还是败给了当时并不强大的日本?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和经验教训?”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从洋务运动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和作战方针,从中国的国力和外部环境,从日本的野心和战略,从国际形势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更有学生在讨论过程提出了新的问题:“缘何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日本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行列,成为今天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我们中国在以后的百余年来,却大大的滞后于人家?”针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我先是对之大加赞赏,然后再和学生们展开新的讨论。
对于近代中日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学生当堂朗读了一段自己摘录本上的话: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而中国是战胜国。当时,中国政府的一名高官梅汝璈,亲眼目睹这个满目苍夷的国家:在战争中,已经到了使用“神风队”的木头飞机去轰炸美国军舰的地步;广岛、长琦刚挨过两颗原子弹的重创;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日本,却街道秩序井然,警察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维持日常的交通治安,……。他断言道:“有这种精神的国家和人民,会很快复苏的,它还会有腾飞的那一天。”不幸,后来的事实,确实让他言中了。如今,我们在一味指责,甚至谩骂人家的时候,能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吗?
在听完这段话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我趁机讲述,“有人把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相比较,发现两国的人民对待耻辱的记忆的差距是惊人的”。最后,我提出来一个新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遗忘了耻辱?又是什么让日本人把自己由战争的恶魔扮演成了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样一节课,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先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然后再对学生产生的疑问因势利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启发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中日关系的发展?”“今天的我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做点什么?”等等。
3.创设未来情境,做好人生规划,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当代的史学大师白寿彝老先生告诫我们:“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对个人来说,通过研读历史,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认识、分析问题和处事应变能力,面对人生的各个阶段的选择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对国家来说,历史是我们振兴中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门指导性学科,国策的制定、国家的去向等重大问题都与之关系密切。
还是在教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时,我创设未来情境:50年之后,你成为了我国驻美外交大使和驻日外交大使,你发现你面对了怎样的局面?有哪些棘手的问题?你将怎么解决呢?通过这样的未来情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树立为祖国的未来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人生目标。
让历史和今天对话,历史是今天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交谈。它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它还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变化着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教育使青年一代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历史的未来走向,从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心态变迁的情势下不致于迷失方向。祖国的未来在这些未来的建设者肩上,因此,我认为,唤醒历史的“鉴今”功能,应该首先从课堂上做起。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初级中学53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