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合理用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老年病人合理用药分析

王兰

王兰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医院老年科四病区上海201822)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老年病人用药特点,提出老年病人用药原则。方法: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探讨老年病人合理用药的原则。结果:老年病人要做到合理用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防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老年病人所患疾病多为慢性疾病,种类多,病因复杂,合理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老年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病人;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241-02

1.老年病人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1.1人口老龄化及用药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人们更加注重生命质量,这就给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必然使老年人患病率也相应增加,老年人(WHO组织规定年龄大于70岁者)在用药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老年病人合理用药问题受到高度的关注。

1.2老年病人疾病特点

随年龄的增长,老年病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所患疾病种类逐渐增多,且个体差异较大,病程长,病因复杂。随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耐受力差,半衰期延长,常常一人可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对我院老年病房541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48.4%同时患有4种以上疾病,最多患8种疾病。

1.3老年病人用药特点

老年病人由于所患疾病种类多,多为慢性疾病,病程长,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且服药时间长,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上升,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对我院老年病房541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服用5种以上药物达58.57%,最多达13种。

1.4老年病人药物不良反应

WHO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住院病人的药物不良(ADR)反应率为10%~20%,据美国统计70岁以上老人药物ADR是青年人的7倍[1]。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住院病人,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有统计显示,同时服用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同时服用6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4%[2],因此临床医生就必须高度关注老年病人合理用药的问题。

2.老年病人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2.1药物的吸收

老年病人胃肠运动机能减退,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值升高,使偏碱性药物解离降低而减少药物吸收。同时,胃肠蠕动功能也减弱,胃肠排空延缓,药物在胃肠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胃肠道刺激增加,服同样剂量的药物,老年病人血药浓度比青年人低,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减小和显效时间延长。

2.2药物分布

老年病人机体总含水量减少,肌肉组织减少而脂肪组织相对增多,因而使水溶性药物的分布降低,脂溶性则增高;当老年病人使用哌替啶、地高辛等药物时,其血浆峰浓度上升,可产生药物中毒;而地西泮、苯巴比妥类药物暂时蓄积于脂肪组织,其作用持久而强,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血浆蛋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使一些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量减少,血中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的比例增大,而只有游离型的药物才具有药理活性,从而增强了药物的效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2.3药物的代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人步入老年后,肝脏体积变小,肝细胞数目减少,肝血流量减少,使某些药物的首过代谢降低,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半衰期延长,使药物不易被分解失活,出现血清药物浓度增高,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增高,容易因过量而中毒。

2.4药物的排泄

老年病人肾脏功能减退,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清除率降低,肾脏的滤过、分泌及重吸收能力降低,药物的血浆浓度较年轻人高,半减期也较之延长,导致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体外的时间延长,易发生药物的蓄积中毒,不良反应增加。因此老年病人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调整给药剂量,以免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那些本身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在估计老年病人肾功能时,应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作为估计肾功能的指标。

3.老年病人合理用药原则

3.1合理的选药

老年病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病情往往复杂多变,所以应当在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征的同时,根据每位老年病人病情轻重、肝肾功能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适合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减少用药种类,提倡五种药以下原则;可用可不用的药不用;避免中西药随意搭配;待病情得到控制后逐渐减量、及时停药;有相同作用或相同副作用的药物避免合用,以防不良反应。

3.2合理的剂量

由于老年病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半衰期延长,因此,对老年病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对老年病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老年病人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个体最合适的获得满意疗效的剂量[3]。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人只能用成人量的3/4,有些药只能用成人量的1/2。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如青霉素类主要经肾清除,老年病人肾功能减退引起其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易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幻觉、抽搐、昏睡、知觉障碍等。病房的一位79岁老年女性患者按成人剂量使用青霉素控制感染治疗后,导致抽搐发作。2007年11月至2011年12月共有1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服用格列吡嗪缓释胶囊导致低血糖发生。

3.3合理的时间

按病理、生理、药理节律合理用药,按照吸收、作用最佳时间给药,由于药物的吸收、血药浓度、代谢和排泄都可有其自身的昼夜节律的改变而造成药物节律性改变,因此掌握最佳的服药时间,是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一般多数口服药物可在饭后服,尤其对消化道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铁剂,某些抗生素等。有些药物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有些药要求在饭前服,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等。

3.4合理的饮食

饮食可影响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如不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会影响强心苷降压药的疗效。不积极合理控制饮食,降糖药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铁剂和抗精神病药氟奋乃静、氟哌利多不宜与茶饮料同服,因能形成不易吸收的沉淀。

4.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老年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减退明显,且多数比较固执和偏见,对于住院老年患者医护人员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能在发药的同时督促老年病人及时服药,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避免其背着医生拒服某种药物,或私下购服某种药物,从而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5.结论

总之,老年病人所患疾病多为慢性疾病,种类多,病因复杂,因此老年病人用药,应从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严格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同时要权衡利弊,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合理的药物,合理的疗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解斌,代振国.主编合理用药问答,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4

[2]毛丽娟,戴宝珍.实用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0

[3]徐叔云.主编临床药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