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淄博2554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3月在我院实施血常规检查患者12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末稍血采集方法,观察组应用静脉血采集方法,对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红细胞比容(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血采集方法相比,静脉血采集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末梢血;静脉血;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6-0180-01
血常规检验为临床检查中最基础的血液检查与化验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检查项目[1]。在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验能够较好的发现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全身疾病的相关迹象。目前末梢血采集与静脉血采集为血常规检查时常使用采血方法,其中末稍血采集因疼痛较轻而被广大患者接受,静脉血采集则可获得更高的准确性[2]。为此,本研究将末稍血采集与静脉血采集方法用于血常规检验患者中,以探讨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2018年3月在我院实施血常规检查患者12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4岁,平均(46.91±3.52)岁。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6-74岁,平均(46.98±3.50)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选择末梢血采集方法,于清晨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在患者左手食指内采集5-8ml血液,置入抗凝管中充分摇匀,期间需保持动作轻柔。观察组选择静脉血采集方法,于清晨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在患者肘静脉采集5-8ml空腹静脉血,采集过程中需将采集针另一头连接至真空抗凝管,随后在抗凝管中添加适量稀释液,轻轻晃匀,以免溶血。两组均采用相同血液分析仪、抗凝管及试剂型号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在采集血液后2h内完成。
1.3观察指标比较并分析两组观察对象MCHC、PLT、HGB、RBC、HCT、WBC血常规检查结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MCHC、RBC、WBC分别为(318.92±24.76)g/L、(3.30±0.45)×1012/L、(5.24±0.51)×109/L,均低于对照组的(327.61±18.54)g/L、(33.86±0.57)×1012/L、(5.87±0.63)×109/L,观察组PLT、HGB、HCT分别为(229.86±13.14)×109/L、(116.52±8.49)g/L、(42.96±3.50)%,均高于对照组的(213.06±10.57)×109/L、(101.37±6.24)g/L、(31.48±2.69)%,两组检查稳定性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6、325.996、6.021、7.717、11.138、20.144,P=0.032、0.000、0.000、0.000、0.000、0.000)
3讨论
血液中血浆、血细胞、血细胞数量变化及形态改变均可能与人体的病理改变有较大相关性,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较为准确的检测出各种血细胞数量及相关指标,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较强的指导意义。而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采血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检验结果[3]。
末稍血采集为传统血常规检验中常使用手段,其主要通过采集耳垂或手指部位血液进行检验,但末梢检验结果易受采血时出血速度、末梢血稳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使检验结果客观性、准确性降低,不利于临床对于疾病的判断。近年来,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使得血常规检验时静脉血采集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其可通过静脉血将患者全身状态准确且稳定的显示出来,同时具有血液采集时间短、血液成分所受影响小等优势,有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MCHC、RBC、WBC低于对照组,PLT、HGB及HCT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检查稳定性相比,观察组较高,表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能够更好的反映患者全身状况,有利于使患者接受正确的治疗。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末梢采血时,因受采血位置的影响,所采集血液除非单一静脉血外,还包括细胞内液、动脉血等,故在检验时客观性较差,无法较好的反映患者全身情况[5]。与之相比,静脉血中成分主要包括血小板、红细胞等,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能够进一步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客观性、稳定性,进而对患者疾病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同时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6]。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集较末梢血采集具备更高的客观性及准确性,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全身状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常红叶,齐力,等.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式的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06):1021-1022.
[2]骆文龙,胡婷,包文星.直接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和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J].预防医学,2017,29(11):1187-1188.
[3]陈勇,凌建,徐容,等.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原因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09):1523-1527.
[4]汪怀周,方雯,陈明坤,等.真空采血管采血量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7,32(02):94-98.
[5]邓忠越,周平,余晓云.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液标本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1):1388-1395.
[6]朱秋红,苏迅,乔爱珍,等.经PICC采血对凝血实验结果的影响[J].空军医学杂志,2017,33(06):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