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园园朱岩宋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放射科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前突的X线排粪造影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探讨直肠前突排粪造影技术纳入研究。结论:X线排粪造影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X线排粪造影更加符合排粪的生理力学,对显示主要矛盾即直肠前突最为准确,同时对力学相关性强的一些肠并发症也显示很好。
【关键词】排粪造影X线直肠前突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392-01
盆底功能障碍是一个影响健康的重要临床问题,直肠前突(rectocele,RC)是盆底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疾病,是女性尤其是经产妇的常见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腰骶憋胀感等。排粪造影对造成便秘的功能性出口梗阻的原因之一的直肠前突的观察,比传统钡灌肠、内镜检查、临床指诊更准确,在直肠空虚时做排粪动作查不出异常改变,只有当直肠充盈后做排粪动作才能查出异常,能发现直肠前突的存在及是否伴有其它改变。
1X线排粪造影检查
检查前1天用15g番泻叶冲服清洁肠腔,造影前2~3h口服稀钡200ml以观察有无小肠疝或内脏下垂。然后用75%(W/V)硫酸钡300ml作为此次排粪造影的对比剂,在透视下灌至降结肠即可。检查时将DS-1型坐桶置于X线机踏板上,让患者侧身坐在便桶上,调整便桶高度,使躯干与下肢成钝角,左右股骨重合,显示耻骨联合。透视下分别摄取静坐像、提肛像、初排像、力排像、以及正位静坐像、正位力排像。照片范围包括骶尾骨、肛门和耻骨联合,用于测量。
2讨论
直肠功能性病变主要因盆底肌痉挛和盆底肌松弛所致。排粪造影可直接在患者排粪状态下对直肠肛管及耻骨直肠肌进行动、静态观察,故X线征象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常见直肠功能性病变X线表现:①RC:又称直肠膨出,表现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状突向前方;直肠前突的深度通常分为三度[2]:轻度:6~15mm;中度16~30mm;重度31mm以上;该病好发于经产妇,部分患者当排便时因用力使直肠前突不断加深,盆底不断下降,特别是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或内套叠时,盆底松弛,继发会阴下降[3]。②SPFS:为用力排粪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弛,力排时ARA不增大,仍保持在90°左右或更小,且耻骨直肠肌压迹加深。本症如合并RC时,则100%出现“鹅征”[4],即将力排片逆时针旋转90°显示:前突的直肠为鹅头,肛管为鹅嘴,痉挛变细的直肠远段似鹅颈,直肠近段和乙状结肠为鹅身尾。它对SPFS+RC有确诊价值。③耻骨直肠肌肥厚:ARA变小、肛管变长、造影剂不排或少排,呈搁架征。④直肠前壁黏膜脱垂(AMP):是增粗而松弛的直肠黏膜脱垂于肛管上部前方,造影时该部呈凹陷状,而直肠肛管结合部的后缘光滑连续。直肠内套叠(IRI),即直肠内黏膜套叠和直肠内全程套叠,前者为增粗而松弛的直肠黏膜脱垂,在直肠内形成厚约3mm的环形套叠,若环形套叠的厚度5mm者则应考虑为全层套叠。但在排粪造影中,因无法区别黏膜脱垂与全层套叠,故只能将直肠内套叠征象理解为内脱垂征象的加重表现[5]。直肠外脱垂(ERP),即脱垂于肛门外,形成大小不等、长度和形态不一的肛门外脱垂块物。⑤内痔:力排后直肠黏膜内可见充盈缺损,边缘,形态呈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等。⑥PD:为力排时DUAC≥31mm,经产妇≥36mm。会阴下降一般不单独存在,均合并直肠前突、黏膜脱垂或套叠等。
因此,X线排粪造影更加符合排粪的生理力学,对显示主要矛盾即直肠前突最为准确,同时对力学相关性强的一些肠并发症也显示很好,能够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苏万春,陈雷.成人直肠脱垂、直肠内套叠、直肠前膨出及阴道肠疝的评估与处理[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1,14:160-165.
[2]龚水根,张家春,周成刚.排粪造影对肛直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现代医用影像学,1996,5(6):246-248.
[3]郭建平,张永军,焦旅忠,等.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价值.上海医学影像,2005,14(2):145-146.
[4]卢任华,刘崎,章韵,等.排粪性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3):170-174.
[5]张连阳,张胜本,黄显凯,等.直肠内脱垂的X线造影诊断.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7,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