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家属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脑瘫患儿家属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施瑞琴吕凤英

施瑞琴吕凤英(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小儿脑瘫(C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性疾病,患儿不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多种相应问题,其个性情绪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患儿家长因心理负担的加重,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对于CP的康复不是简单的治疗过程,而是一个综合的、全身心的、全方位的功能训练过程,家长的参与,院内、外长期训练特别重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的方了解到了脑瘫患儿家属的精神压力,不仅给患儿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其心理也是沉重的打击,因此,医护人员需认真做好脑瘫患儿监护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效配合完成脑瘫患儿的长期治疗。

【关键词】脑瘫;家属;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39-02

脑瘫是一个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是指小儿出生前至生后1月内由一种或多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障碍。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其他出生儿缺陷儿的生存率提高,脑瘫病患儿也相应增多,小儿脑瘫康复治疗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脑患儿的治疗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坚持康复训练及家长密切配合。脑瘫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治疗过程,主要包括功能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进行新的功能评估—修订治疗方案——再实施治疗[1]。孩子得病后会给父母带来一定心理压力并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尤其是得知脑性瘫痪的愈后不理想时,其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随着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家长对孩子的走路、生活自理、学习,甚至其长大后的生存都会有很大的担扰,这些长期的精神压力,加上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较重的经济负担,另外还要忙于工作以及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等等,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应激源,在这些应激源的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脑瘫患儿家长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良反应[8]。

1常见心理行为类型及对策

脑瘫患儿主要监护人(家属)的心理反应是多方面的,普遍表现以下4种类型:

1.1悲观型

这类家属由于对“脑瘫”一知半解,自认为“脑瘫”就是整个大脑处于瘫痪状态,与人们常说的“植物人”一样,无治愈希望,把监护人推到取舍两难的境地,常常要求放弃治疗。也有些患儿家属担心治疗的效果,家属对治疗失去信心,担心患儿愈后能否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生活、工作。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对悲观的家属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认真详细讲解脑瘫的真正含义,症状和分型及其植物人的本质的区别、小儿脑瘫治疗的新进展等,在治疗过程中告知患儿的家属阶段性进展,并列出典型的痊愈病例,使其看到治愈的希望,增加治疗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轻视型

有的患儿出生时有许多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早产、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告知其到时复诊。家属往往认为患儿能吃能睡,甚至有的患儿不哭不闹,就是没有疾病,无需大惊小怪,或听信旁人或非专业人士的话,认为小孩年幼的时候有点小毛病不要紧,比同龄儿说话迟一点,有的甚至2岁不能走路,还未引起重视,长大终究是个正常人,许多患儿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对轻视型家属着重讲脑瘫对患儿成长发育近期及远期的影响,耐心说明脑瘫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患儿康复的程度或进度甚至有可能终身残疾,并通过照片或正在治疗的病例,使家属看到脑瘫的严重性,使其认真对待脑瘫患儿的治疗问题。

1.3恐惧型

此型家属多数为文化水平低或无文化,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脑瘫患儿的怪胎,不予重视,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不愿别人知道孩子的病情,害怕别人问起孩子的情况,回避社交,不愿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玩,认为孩子的病是自己有过错,对待孩子时而过分的体贴,时而失去信心,缺乏耐心,对孩子的病情及将来走路,生活、身体、学习、心理等方面担忧,不能正视患儿病情,希望过大或不抱希望,放弃治疗。因此,对恐惧型的家属,则以科学的态度,及丰富的专科知识,相其讲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机制,解除家属的迷信思想,并列举痊愈的脑瘫病例,使其消除恐惧的心理,弃神从医。

1.4经济顾虑型

脑瘫患儿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时间长,费用高,且大部分自费,因此很多患儿因费用困难而中断治疗,对于此类家属,应用对比的方法[2][3],相其说明对脑瘫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是保证患儿潜在能力最大程度发挥的唯一途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确实经济存在困难的家属,科室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以帮助家属及患儿顺利完成康复治疗的全过程[4]。

2实施有效心理护理

2.1首先与家属简历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

用诚恳、热情的服务态度,取得家属信任。同时要特别注意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噪声,对家长的痛苦和焦虑给予关心和尊重,采取倾听、解释、指导的方法,解除其忧虑,共同完成护理措施。

2.2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

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干预,使其给患儿以很好的心理支持,对患儿的康复及预后是非常有益的。我们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心理支持,与患儿家长谈话,听取其对患儿患病的看法,了解他们所担心的问题及情绪反应,并给予精神上安慰,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患儿及脑瘫,使其以积极的态度,理想的方式配合治疗。

2.3改变认知,引导家属做好心理调节

父母的不良心理状况可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有资料显示,脑瘫患儿家长的心态在治疗中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5]。因此,我们重视对患儿父母的心理帮助,改变认知,使其了解脑瘫是可治之症,尽量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正视现实,并用成功康复的脑瘫患儿实例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指导,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脑瘫知识及康复知识的宣教。对于期望值过高的家属,医护人员应明确告诉家长脑瘫患儿经过康复治疗后,残疾程度肯定是越来越轻,患儿的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也许不可能痊愈,但将来脑瘫患儿能够独立生活,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这已经是脑瘫儿童最完美的结局了。因此患儿父母一定要放平心态,对患儿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只要患儿有进步就要坚持康复治疗,不要轻言放弃,直到患儿回归社会[9]。

2.4给患儿及家长提供帮助和支持

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定量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明显的影响[6]当人们受到社会的关心,被理解、支持的情绪体检,不但可增进健康,还可以预防和控制不良的情绪的产生。因此,应加强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宣教工作及社会的宣传,让人们对该病多一些认识和理解,多一份社会关心与支持,帮助这部分群体家庭,让患儿父母从“阴影”中走出来,消除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在经济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发掘及依靠有关的社会支持。

2.5强化遵医行为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患儿父母讲解脑瘫的病因、治疗过程、愈后及护理,强调治疗的早期性和长期性,让他们认识到患儿的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科学的治疗康复方法,更严重的是家属积极配合,只有通过正规治疗才能逐步康复,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做好患儿的疾病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让患儿得到最大程度治疗效果,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7]。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们应针对脑瘫患儿家属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了解其心理负担,耐心对待,细心观察,认真分型,化解脑瘫患儿家属的心理障碍,主动配合治疗及完成疗程。我们医疗人员应学会如何对脑瘫患儿的家属进行心理的疏导,通过心理学方法改变家长的认知、情绪、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患儿及家属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小琴,脑瘫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华夏医学,2001,16(5):696-697.

[2]鲍秀兰,新生儿行为能力和早期干预.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增刊):19-24

[3]OgiSArisawaK,TakahashiT,etal.ThedevelopmentaleffectsofanearlyinterventionprogramforverylowBinhweightinfants.NoToTattatsu,2001,33(1);31-36.

[4]李凤仙,脑瘫患儿监护人的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41-142.

[5]张展,汤有才,任行琴,等.患儿家长的心态对脑性瘫痪治疗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6):447.

[6]张文康,心理障碍防治368问.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8:35-36.

[7]张宝莲,王遐,张利红.脑瘫患儿父母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99-100.

[8]黄宏亮,脑瘫患儿父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87.

[9]左月仙,脑瘫患儿家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究,2007,4(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