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心通痹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 2

益气养心通痹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方艳琳陈伟容

郴州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心通痹汤对气阴两虚水湿瘀阻型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西医基础治疗加益气养心通痹汤,对照组西药基础治疗,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心脏彩超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组LVEF升高较对照组明显。结论益气养心通痹汤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益气养心通痹汤;气血两虚水湿瘀阻;心衰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表现为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病理学重构是心衰发病的主要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治疗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证实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存在明显优势。中医认为心衰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征,本虚以气虚为主,兼阴虚、阳虚,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笔者用益气养心通痹汤治疗慢性心衰属气阴两虚,水湿瘀阻者,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3-2015.9我院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62例,按照就诊顺序依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51-74岁,平均62.61±6.48岁,病程1-12年,平均4.95±3.35年,原发病冠心病14例,高心病10例,肺心病7例;心功能II级6例,III级17例,IV级8例。对照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50-73岁,平均62.48±6.95岁,病程0.5-11年,平均4.55±2.94年,原发病冠心病15例,高心病6例,肺心病10例;心功能II级7例,III级17例,IV级7例。两组比较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Framinham心衰诊断标准,2)1928年NYHA心衰分级标准。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主症: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面浮肢肿,畏寒肢冷,唇甲青紫。次症:不能平卧,头晕,心烦,口干或不干,面颧暗红,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暗红,少苔或苔白滑,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且心功能Ⅱ-Ⅳ级者。

1.4排除标准○1诊断不明确者;○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合并内分泌代谢系统、造血系统及风湿免疫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5对本药过敏者;○6精神病患者。

1.5治疗方法对照组予黄金三角常规治疗(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养心通痹汤(白参10g、麦冬15g、五味子8g、黄芪20g、生地15g、山茱萸10g、白茅根30g、茯苓15g、泽泻15g、车前子10g、冬瓜皮15g、丹参15g、泽兰10g、益母草10g,由医院代煎,150mlbid),治疗4周。

1.6疗效评价

1.6.1综合疗效指标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显效指心功能分级下降2级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指心功能分级下降1级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无效指心功能、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6.2两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1.6.3心脏彩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1.6.4其他指标BNP、心肌酶等。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心脏彩超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高,LVEDD下降,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增高明显,LVEDD下降无差别,见表3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BNP及心肌酶治疗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多种心脏疾患的终未阶段,均可出现慢性心衰的状况。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因其不同的的临床表现,分属于“心悸”、“喘证”、“水肿”、“怔忡”等范畴。

产生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或久病,或年老体衰,或二者兼之导致身体脏器尤其心脏功能衰退所致。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本(母),久病或体虚,致阴血不足,无以生气。气虚则无以行血,迁延日久,气血痰浊阻于脉中,心脏得不到正常营养,无力发挥其正常功能,心衰即生,现代中医名家施今墨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施老认为本病以心气心阳不足为多,或有心气心阴(血)虚亏者,发作症状的气逆(滞)血瘀(滞)水气泛滥为要[3]。陈可冀院士则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三者概括,强调气血失调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故有“百病皆生于瘀”之说,提示多种慢性疾病,慢性心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气血运行失调的病理状况。气血运行不畅的后果是“血瘀”,其使脏器功能进一步衰竭。在心脏的表现就是慢性心衰的发生,治疗则是调气血[4]。故《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故此,笔者以生脉散加味组成的益气养痹汤治之。

生脉散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三药组成。首见于金?张元素所著的《医学启源》,其作用是“补肺中之气不足”。清?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则对其作用有进一步的引申“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因此有益气生津复脉的功效而得名。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安神益智是为君;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清心除烦,行权衡治节之司为臣;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共凑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曰“生脉”,用于治疗现代所谓的“慢性心衰”者甚为恰当,据现中药学研究表明,人参有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人参中含的人参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扩张血管的作用[5]。麦门冬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脏泵功能,对心肌具有保护和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麦门冬总皂苷和总氨基酸小剂量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肺血流量增加[6]。五味子有增加冠肺血流量、抗心肌梗死、双向调节血压之作用[7]。

但临床实践证明,仅一个生脉散用于治疗慢性心衰,似力量不够,故方中再加黄芪、生地、山茱萸以加强其益元气,敛心气之功,再加上白茅根、茯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等利脉中之水而不伤阴,丹参、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药,以增强心脏之功能以利于解除其心衰,如此配方丝丝如扣,因此能有效地缓解慢性心衰。

通过本研究证实益气养心通痹汤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心脏功能,增加患者运动耐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3]潘光明,邹旭,盛小刚.当代各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78-980.

[4]梁逸强,周瑞.近代、当代8位老辨证论治心衰经验荟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416-418.

[5]高学敏,钟赣生.临床中药学[J].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6:813.

[6]高学敏,钟赣生.临床中药学[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6:929.

[7]高学敏,钟赣生.临床中药学[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