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二中学276024
摘要:教育管理是学校发展与运作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是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与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育工作人员大力进行改革,建立新型初中教育管理模式。本文主要论述了优化初中教育管理的几点策略。
教育管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而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促进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就更加紧迫和有必要。本文分析了在新时期如何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初中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普及、素质教育逐渐深入的今天,创新初中教育管理,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是转变教育管理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以往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大部分老师过于强调管理活动的刚性,错误地认为只有学生服从老师,教育管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造成了学生被迫遵守管理制度的一种现象。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就是学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及其犯了错误应该怎样处理等,都有明文规定。这样的管理机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初中生,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具有很强的叛逆性,喜欢挑战权威,在这种刚性的管理模式下,势必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满。因此,要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和学习等各方面,将“以人为本”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1.学校要贯彻落实中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让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从而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相互提醒。
2.家长要和学校共同配合,在学校和家里都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家长会、主题班会和家访的形式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3.要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索然无味,而通过课外活动可让学生得到放松,以便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倡“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目前,我国初中教育管理其效甚微,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陈旧、单一,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管理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习成绩视为管理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甚至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强行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统一的教育管理,将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管理的判断依据。殊不知,学生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影响下,其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等各方面有很多不同,按照一个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不仅背离了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而且会制约学生的长足发展。因此,创新新时期的教育管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开展分层管理、差异化管理。
四、教育学生学会遵守教育规范,发挥教育效果
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淡漠,有的学生逃学,喜欢网吧,喜欢进入营业场所娱乐活动,有的学生喜欢玩游戏,有的学生喜欢一些社会的恶习活动等。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青少年学生都出现了违法的现象,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学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门,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要预防违法的现象,并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教师要全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强教育效益的增强,保持社会的安定,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学校要加强法制管理教育。
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得到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主观上去学习。作为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完善自身的不足。要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培养方案,使学生的特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和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六、建立评价机制,完善激励制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得到适当的评价,自然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果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奖罚分明的机制带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目的而言,教师评价可分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两种类型。奖惩性的教师评价以教师的工作表现为评定标准,表现好的以晋升、加薪等作为奖励,表现差的以解聘、降级作为惩处。发展性评价则是对教师能力的长远性发展考虑,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双向性,有利于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维维如何优化初中教育管理[J].文学教育(下),2014,(04)。
[2]胡玲琴浅谈如何优化初中教育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
[3]赵国军农村初中教育管理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8)。